分享

那堵越不过的墙——我该向父母出柜吗?

随着时代进步,“出柜”不再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然而,对许多同志来说,该不该向父母坦承自己的性向,却是一个充满挣扎的决定——既期待父母能坦然接受,又害怕父母从此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无法再给予自己相同的爱。本文刊登于国际不再恐同日(5月17日),除了想借机提醒大众,人人生而平等,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有权与任何人一样享有相同的尊重、自由与保护外,也希望正在犹豫要不要向父母出柜的你,能在文章里找到些许指引与力量。

早有预感

“其实我和他爸爸很多年前就猜到了。”朱芳(化名)是江扬的母亲,家里一共三个儿子,江扬排第三。

六年前,朱芳发现江扬迟迟不交女朋友,见他看同性关系方面的书籍,加上感觉江扬的举止一向有一点“女性化”,她感到不对劲,便和江扬的父亲,江清远(化名)聊起儿子的性向问题。两人担心的同时,不知如何就这件事向江扬开口,最终选择不过问,不干涉。

2015年,江扬的父亲过世。为了照顾母亲,江扬选择留在芙蓉,马来西亚南部的一个城镇工作。这几年,江扬以“朋友”的名义将家里的客房出租给自己的对象,但他不知道母亲早已猜出了对方的身份。2019年年底,朱芳在餐桌上“八卦”地问江扬:“你为什么喜欢男生?”江扬不曾和父母提过这件事,也不曾与母亲聊过类似的话题。被问到的那一刻,江扬吓了一跳,但他随即恢复镇定,说:“好像注定是这样,我对女生没有感觉。”话题很快过去,朱女士不再深究,江扬也不敢主动谈起。在他心里,自己与母亲之间像是“隔着一堵墙”一样,要穿过去实在不简单。

和朱芳一样,童美琪在女儿郭子仪向她出柜前也早有预感。

童美琪和郭子仪的父亲离异以后,便把女儿寄养在奶奶家。她每日打两份工,白天工作结束,晚上还要去夜场工作,有时两个月才能见到女儿一面。

15岁的郭子仪正值上学的年龄,她喜欢打篮球,每天把长发高高绑起,从不放下。那时,她发现自己好像喜欢上了身边的一位女生。她问母亲:“如果我喜欢女生,你会怎么想?”童美琪当时一方面认为女儿开心就好,另一方面担心女儿可能是因为和男生接触得少,才有这种想法,回应道:“没关系,喜欢就喜欢啦,但是你要想清楚。”

在夜场打工的时候,童美琪时常遇到和女儿一样,喜欢把自己打扮得“男性化”的女生。为了更了解自己的女儿,她和她们聊天,问她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她们告诉她,自己喜欢把自己打扮得“男性化”,喜欢女生,从小到大都这样。童美琪想起女儿小时候就拒绝穿裙子,比起芭比娃娃更喜欢变形金刚,她想这或许是一种天性,没办法也无需做出改变。

比起芭比娃娃更喜欢变形金刚,她想这或许是一种天性,没办法也无需做出改变。(图片来源:网络)

两年后,郭子仪剪了短发。

郭子仪的奶奶看见她的新发型,质问她:“为什么要剪男生的头发?”对奶奶而言,这似乎是一种女性的禁忌,直言孙女喜欢女生这件事“很变态”。郭子仪记得那段时间奶奶“每天见到她就是一顿骂”,郭子仪不知道该如何做出回应,选择了沉默。那段日子,她每天放学后都尽量等到天黑了才回家。

郭子仪刚发现自己与多数人不同的时候也很迷茫。身边人从不谈起这个话题,主流媒体也将同性恋视为负面的事物。她在网络上搜索“为什么会有同性恋”,下载同性交友软件,看类似题材的电影,希望得到一个解释。与自己不同,奶奶并没有足够的信息渠道了解这一切。郭子仪理解奶奶在传统观念影响下的排斥心理,但同时仍希望得到亲人的支持。

两个月后,她再次问奶奶:“如果我和女生在一起,你会怎么样?”郭子仪已经做好了“被大骂一顿”的准备,得到的回复却是:“其实你开心就好。”“什么?”她不肯相信自己的耳朵。“你开心就好”,奶奶重复道:“我们也没办法陪你多久,陪你最久的还不是你的另一半。”

15岁的郭子仪和她的奶奶。(图片来源:受访者)

郭子仪没想到奶奶的态度会突然转变这么大,她眼眶泛泪,带着开玩笑的语气再次向奶奶确认:“真的哦!”奶奶回:“真的啊,做你自己就好。”

郭子仪记得自己刚剪完短发那段时间,奶奶和邻里聊天时会跟着她们一起说自己的孙女“女生不做,非要做男生”,后来面对阿姨们七嘴八舌的讨论时,奶奶会开始护着自己:“这是年轻人的fashion,她喜欢就好。”郭子仪带女朋友回家,奶奶也愿意和对方聊天,甚至主动提醒对方“多照顾子仪,她总是不好好吃饭”。

更亲密的关系

郭子仪的母亲童美琪是一名理发师,见到女儿的新发型,问她:“你怎么会剪短头发?”然后分析起理发师的技术问题,拨弄着女儿的头发说:“这边可以剪得再厚一点啊。”

童美琪是第一个接受子仪性向的家人,无处诉说内心烦恼的子仪渐渐开始向儿时“很少见到面”的母亲敞开心扉。她愿意和母亲聊自己面临的情感问题。“几乎每一任(女朋友)母亲都知道”,她说。母亲也会教她一些恋爱的知识,例如女生想要更多的安全感,作为“男方”应该多听对方在说什么;在女儿遇到感情困难时,甚至会充当感情顾问的角色,提出自己的想法,答疑解惑。对郭子仪来说,这都是未曾有过,却又让她倍感温暖的母爱。

郭子仪和她的母亲。(图片来源:受访者)

近几年,童美琪开了一间美食档口。已经出来社会工作的子仪每个礼拜都会去找母亲,频率从一次,上升到两次、三次。童美琪向朋友介绍郭子仪时经常说道:“这是我儿子”,从没担心过别人的眼光。

童美琪身边很多朋友看见子仪打扮上的变化,会问她,“你女儿怎么回事?”“为什么不做女孩子?”她通常会直率地回应:“她想做男孩子啊,她的性格就是这样的。”甚至问对方,“你看她不觉得靓仔(帅)吗?”

江扬的母亲朱芳,同样觉得最重要的是江扬开心。江扬男朋友常到她家找江扬,家里电器坏的时候也经常帮忙修理。换厕所的灯泡,厨房的过滤器都不在话下。朱女士笑说:“现在修理东西多贵啊,小小弄一下就要一百多块吧。”在朱女士的印象里,他很包容江扬,也照顾自己,“是个不错的人”。她并不会在意自己身边人的眼光,认为:“30年前可能比较保守,但现在感情方面的事情都很开放了,也没什么好干涉的。”

编按:此文乃微信公众号《缸外》授权刊登之内容。有感于性别议题在主流媒体中难以占一席之地,本地几名年轻人决定创办自媒体《缸外》,希望利用网络平台打破这一少人问津的盲区,探讨刻板印象和权力关系,也关心性少数群体面临的种种难题。

版权声明 本文乃《缸外》授权刊登内容,版权属《缸外》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7 / 5. 评分人数: 28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黄靖淳

《访问》实习生,关注被社会冷落的群体,希望写出有温度的文章。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