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是辛丑牛年,全球经过一年来新冠病毒疫情的折腾,搞到五劳七伤,相信今年也不会好过。辛丑牛年在字面上似乎象征全年都辛苦,还要扮小丑强露笑脸顶硬上,其实挨到像只牛那么惨!
一头牛全身各个部位都可成为话题,全牛论之不尽,讲到口水干晒依然还有得讲。单单一个牛头,就有排好讲了。
五六十年代人民党和劳工党合组而成的左派反对党“社会主义阵线”(简称社阵),党徽是以牛头为主,其后面图案有钢笔、锄头、工业齿轮,代表“士农工”,别称“牛头党”。社阵于1966年解散后,如今的人民党,保留牛头和齿轮为标志,仍称“牛头党”。有一种厨具也以牛头为注册商标,这“牛头牌”的“砂煲罂罉”好像颇得师奶欢心。
讲到师奶,不禁联想起“牛头角顺嫂”。“牛头角”是香港一个海角,居民多属中下层;而“顺嫂”原本是无线处境剧《香港八一》至《香港八六》系列里由梁醒波的女儿梁葆贞所演的无知师奶。“牛头角顺嫂”则是港人把地区与人物合二为一,暗喻落后社区那种典型的草根阶层无知八卦师奶,只会人云亦云。假如电视节目被斥水准低俗,编导就会自辩自嘲说这是拍给“牛头角顺嫂”看的。若有一天连“牛头角顺嫂”也下场玩股票,大家就应该醒目快点收手退出了!
“牛头马面”是民间传说中的两名鬼差,负责把阳寿已尽之人带到地府报到。俗语“牛头不对马嘴”或广东话的“牛头唔搭马嘴”,是比喻问非所答,或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正是“九唔搭八”!“牛头裤”则是指男人穿的三角形内裤,因其形状像个牛头,遂得此名。如果只穿上“牛头裤”和笠衫背心便走出户外,就称这一身装扮为“牛记笠记”!
“牛眼肉”又名肋眼,英文叫Ribeye,是一头牛身上用来做牛扒的最经典部位。至于“牛咁眼”,则是以前香港无线剧集《贴错门神》中由陈国权扮演的一个角色,特征是把眼睛瞪到大如牛眼,现在“牛咁眼”多被用来形容一副“眼坦坦”的戆居相!
中国古代把道士嘲讽为“牛鼻子”,因为道士的发髻梳得高高,形状就像牛的鼻子一样。而各路诸侯结盟时,会割下牛的耳朵取血盛放在一种称为“敦”的盘状器皿中,由主盟者分给各人起誓,以示坚守信约。所以身居领导地位者,称为“执掌牛耳”。而现今一种形状有如牛耳的饼,则叫“牛耳饼”,口感酥脆,味道香碱,有些还带有耳蜗状的螺旋形花纹。
小女孩头上所梳两条弯弯伸向左右两旁的小辫子,就叫“牛角辫”。“牛角包”是一种长长弯弯,形状如牛角的法式面包,原名叫Croissant,用黄油烘烤,外皮香脆,内里形成多层而松软,非常好味。“钻牛角尖”则是形容固执之人脑筋不灵活且不知变通,费尽心力去研究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如钻进牛角尖内,自寻困扰。
“牛颈”是广东俗语,指顽固者一意孤行,不肯听人劝勉,还暴躁地骂人而坚持己见,又叫“死牛一便颈”。
“牛鞭”是指公牛的生殖器,富含雄激素、脂肪、蛋白质,据说有壮阳功效,力不从心的“亏佬”吃了炖牛鞭或可重振雄风。另一种“牛丸”并不是用牛肉打成的爽弹牛肉丸,这里是指牛的睾丸,如配合牛鞭同吃,不知是否有双倍神效,连阳痿汉子吃了都可“起死回生”?若单把这种“牛丸”配以樱桃一起烹煮,这道Fusion新菜也许可以美其名为“樱桃小丸子”!
除了公牛的生殖器,原来母牛的生殖器也一样有人敢吃。此物也许是在进行“鱼水之欢”时令母牛产生欢畅喜悦快感的部位,所以有个特别名称叫“牛欢喜”。如果你有看过那部《低俗喜剧》,相信会记得郑中基演的暴龙哥最爱吃的就是这道“牛欢喜”。从网上得知其中一种烹调法是“咸酸菜炒牛欢喜”,可能炒得咸咸湿湿,最啱 “咸湿佬”口味!
“牛后”一词,是用来比喻居于下位而卑贱,其实指的是牛的肛门。有句俗语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这是战国时代苏秦劝谏韩王的话,意思是指宁可做小而洁的鸡嘴,也不要去做大而臭的牛肛门!
以上这些从牛的身上得来的学问,在牛年伊始,有让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如果完全没有,那我谈了一大堆亦只是“对牛弹琴”,而你也像“牛皮灯笼”一样——点极都唔明也!
延伸阅读:李系德专栏《你係得嘅》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