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整治“饭圈”问题的一系列事件将“饭圈文化”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集资、控评、互撕、人肉等因“爱”而产生的种种极端行为不断被声讨。这一切都不禁让人开始思考,饭圈文化到底是什么?
“饭圈”究竟是什么?
“饭圈”指喜欢同一位偶像的粉丝在网络上聚集形成的群体。“粉丝”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Fans, 其本义是“迷”, 而“迷”正好符合了追星者对偶像的情感状态。问心理Ask Psychologist心理健康平台创办人兼临床心理师梁耀文接受《访问》专访时指出,偶像对粉丝来说是一种心灵寄托与情感投射,有的崇拜偶像是想成为偶像的恋人,有的粉丝则是将偶像当作榜样,想成为像偶像一样的人。
其实,饭圈和偶像崇拜并非新议题,从很久以前开始,就一直有粉丝的存在,例如1990年代的邓丽君、“四大天王”、小虎队等主要来自港台地区的偶像明星就获得了大批年轻人的喜爱,不过,那时候的“追星”仅是一个单向行为,大部分粉丝只能从杂志、照片、海报、音乐、电影等媒介接收偶像的信息,与明星并没有太多近距离的接触,追星过程也比较“独立”,一般上都是各追各的。
粉丝文化是从什么时候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沟通的呢?或许可以用中国娱乐圈兴起的饭圈文化来做例子。中国早期的“饭圈”形式出现于2005年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当时互联网的兴起,让为了同一明星的梦想而努力的粉丝们也有了相互交流的阵地——贴吧,开始形成了一个个的小圈子,粉丝的热情比之前更激烈了。
2014年,则是中国饭圈的转折点。随着TFBOYS爆红和EXO的中国成员吴亦凡、鹿晗、黄子韬先后与SM娱乐公司解约,他们的粉丝也将“追星战地”从韩国转至中国本土,韩国饭圈文化彻底进入中国,后者逐渐变得规模化、专业化以及经济化。
必须一提的是,粉丝的应援文化最早起源于日本,兴盛于韩国。关注韩娱多年的影评人郭朝河向《访问》指出,韩国的“饭圈”起源于Kpop崛起。
当时,放眼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明星拥有所谓的粉丝团名,而韩国则是特例,他们有特定的粉丝团名、应援口号、应援棒、应援色,追星也变成一种凝聚力强、有系统性的组织。
进入互联网普及时代之后,“爱豆养成”的出现再次将“爱豆”的命运送到粉丝手里,一个明星从素人到出道再到爆红,整个过程基本都由粉丝投票决定,票数越高排名就越靠前。随着这类节目的火爆,粉丝和明星的关系变得更近了,“饭圈”这个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对此,郭朝河表示,“粉丝会将偶像的荣誉看作自己的荣誉,粉丝团的规模和应援的声势也就决定了偶像的当红程度,无形之中增加了粉丝的积极性和自我认同感,粉丝与偶像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随着饭圈文化的发展以及娱乐产业的火红,如今的追星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纯粹”,饭圈的规模化和分工的多样化也已经发展成熟了。几乎每个明星都有一个完整的“饭圈操作系统”,例如“应援”、“打投”、“反黑”、“氪金”。
不过,如果饭圈单纯仅是一群喜欢同一个明星而聚在一起的小团体,这并不会产生任何问题,不理智的追星行为历史上也不是没出现过,例如杨丽娟为了追星拖垮家庭,约翰·列侬被枪杀等等。但近几年,一些极端的饭圈做出许多过于狂热且极端的行为,其范围甚至不仅限于互联网,而是把饭圈带入现实生活,例如虞书欣粉丝网暴素人事件,“饭圈”也逐渐从中性词变成贬义词。其实,饭圈中也存在不少理智的粉丝,但这部分群体在一些过于狂热的粉丝的疯狂举动下,存在感越来越薄弱。
饭圈独特的运作模式
饭圈强大的组织运营能力的背后,是饭圈独特的组织结构和运营管理方式。从小就开始追星的谢知瑛(22岁)告诉《访问》,每个粉丝圈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闭环。
“我之前加入的某个中国娱乐明星粉丝团主要分成了前线、打投、反黑、控评等。以最普通的打投组为例,他们会在(微博)超话或粉丝群里发出每日的‘日常任务’贴,其他粉丝就跟着引导去完成每天不同的任务,一般都是点击偶像的微博词条、在超话或偶像的微博进行点赞转发或评论等。”
相较于粉丝团,“小站”(由粉丝为明星在社交平台上建立的账号)的运营则比较简单。追星9年的殷伟翔(18岁)向《访问》表示,自己目前在Red Velvet其中一个小站负责社交平台宣传。
“通常每个小站会分成社交平台部门和设计部门,有些小站也会基于小站属性为国际性或该国而开设其他部门,例如翻译部、财政部、团购部、活动部等。每个小站的注重点也不一样,有的专注于举办各种粉丝交流活动,有的注重于打榜,有的则比较注重于偶像的近况或是榜单及专辑销量成绩等。”
除了线上应援,线下也有多种应援方式。谢知瑛指出,“饭圈集资应援”大致可以分两类,第一类能看到实物,例如买专辑、周边等;第二类则是看不见实物,例如用于偶像投票或是给偶像送礼物。
她补充道,中国娱乐圈还会有营销号和主持人应援,就是在逢年过节向各个娱乐号或营销号送一些纪念品或是偶像代言的产品,主持人应援则是在偶像参与一些特别著名的节目,例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给节目组和主持人送一些礼物。不过,有的时候也会遇见“站姐”将集资得来的钱收纳囊中的诈骗行为,“有一次整个群几乎就被骗了几十万,集资之后站姐带着钱跑路了。”
谢知瑛说,“如果以一句话来总结,我们就是在组织的指引下,有榜单就刷,有黑粉就反,有代言就买,只有这样才能让他(偶像)发展得更好。”
饭圈文化背后的“手”
如今的饭圈,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其背后有被重塑的娱乐圈商业模式,有社交网络的逐利冲动,有亚文化的狂热,也有资本的介入。
最初,大家追星的方式很简单,并没有太多复杂的支持方式,然而资本的介入,改变了这一切。“流量至上”成了许多项目资源,例如影视剧、综艺节目等的衡量标准,产生了“流量越大,工作机会越多”的商业逻辑。在中国“饭圈”中也串起了“偶像—粉丝—商业平台—娱乐经纪—营销机构—广告商—厂家”。
以代言为例,曾任娱乐记者多年的访问网专栏作者李凯莉就告诉《访问》,明星的人气是很重要的,当商家聘请了一位明星去代言公司旗下的产品,粉丝的购买能力就代表着明星的火红程度,粉丝买的越多,就意味着明星越火。
作为“造星工厂”的经纪公司在刺激粉丝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李凯莉指出,这些经纪公司和造星团队会针对粉丝或是市场的需求,挖掘并培养艺人,或者参考粉丝和市场的意见来打造艺人“人设”。
另一方面,他们又会通过对接粉丝组织、组建“官方后援会”、收编“大粉”、雇佣“职粉”,而这些职业粉丝大多受雇于艺人公司并与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职粉和大粉的职责差不多,主要是充当意见领袖,控制粉丝引导饭圈舆论方向,通过控评引战、抹黑对家、炒话题等形式保持艺人的热度,洗白艺人等,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大粉可能会脱粉,但是职粉不会。有的偶像和经纪公司为了从粉丝身上获取更多的流量数据,自然也会对这种互撕谩骂予以默许纵容。
谢知瑛补充道,“大部分职粉的能力都很高,一般粉丝都不会察觉到哪个是职粉。当出现一些人迷茫不定或不想花钱的时候,职粉就会开始用话术,例如 ‘哥哥只有我们了‘、‘为了爱和信仰充值’的话来洗脑、固粉且让他们疯狂氪金和做数据。”
曾经的追星意味着欣赏与喜爱,与偶像一起变得更好。不过,一些明星偶像由于自身素质或是实力不高,只能靠经纪公司的炒作或是煽动粉丝来“涨粉”,这也导致了“饭圈”逐渐成为充斥歪风邪气的“怪圈”,包括谩骂互撕、刷量控评,过度消费、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和现象也频频出现。
对此,郭朝河表示,“很多时候要回归到偶像本身的实力问题,如果偶像并没有实力和作品,而仅靠颜值或是绯闻炒作而走红,他的成功也不是一步一步来的,而是一步登天。当他想要维持自己的地位的话,就必须要靠其他花招,例如煽动粉丝情绪或是制造绯闻等。如果明星人品差,就非常容易把粉丝带偏,甚至会间接导致粉丝被当枪使,引导舆论互撕。”
大部分的偶像、经纪公司和平台为了从粉丝身上攫取更多的流量数据,自然也会对这种互撕谩骂予以默许纵容。在粉丝经济“滋养”下,一些“饭圈”也拥有较高声量和一定话语权,因此也经常会看见粉丝团“要求”艺人撤换工作人员、罢演某个角色等,在与艺人的“对话”中,丢失了与偶像之间的距离感和分寸感。
随着粉丝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的越来越多,粉丝在“脱粉”和“退圈”时所付出的成本就越来越高。梁耀文说,“当粉丝对偶像投入足够多的财力物力和时间之后,他们对偶像的崇拜程度就会越深,在这样的循环之下有些粉丝就会变得越来越不理智,因为付出的越多,内心崇拜和信念就会越深。“
因此,当明星们传出负面新闻或遭遇公关危机时,即使证据确凿,“铁粉”往往都会选择相信自家偶像。一般上鲜有出现铁粉迅速脱粉的例子,粉丝后援会更是会第一时间发表支持自家偶像的言论。对他们来说,一旦要退出,就不仅是脱粉这么简单,还是辜负了以往自己所付出的一切。
这几年随着选秀节目的火爆,为自家爱豆应援、打榜,早已成为粉丝经济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平台和商家而言,选秀节目就是最佳的赚钱平台,一方面平台能借此实现会员拉新,还可以售卖选手周边、虚拟商品、线上演唱会等,同时赞助商也能从这种模式中获利良多。
以《青春有你3》为例,其独家冠名商是蒙牛旗下的真果粒,除了在爱奇艺直接投票外,还有两种通过购买“真果粒”的投票方式,一种是放在真果粒高端缤纷果粒系列箱子里的奶卡,每箱共有12包,售价54人民币,1张奶卡对应10个助力值;另一种则是真果粒花果轻乳系列的奶盖二维码,每箱10瓶,售价是69.9元,1个奶盖对应2个助力值,一箱则是20个助力值。据《雷达财经》报道,当时根据集资平台桃叭App数据,《青春有你3》出道榜暂列第二的选手罗一舟累计经费高达1875.85万元,近六个月的购买力均值275. (tramadol) 98万元。除已经退赛的余景天外,青你3排名前20的其余19位选手累计总经费逾9496万元。
与此同时,相关社交平台例如微博、数据公司和榜单小程序则可以趁机从中获利, 推出各式各样的明星数据榜单,变相刺激粉丝的数据劳动或是消费打投行为。资本的敛财大口是永无止境的,只要粉丝手里有无穷的钱,他们就可以不停地为偶像花下去。
全网“饭圈化”
随着互联网信息越来越发达,如今饭圈也不再局限于追明星艺人了,“饭圈”追的对象也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动漫角色、电竞选手、体育选手甚至是一个品牌IP,而“饭圈化”指的就是饭圈极端行为向社会和文化活动中逐渐渗透,并改变原有行事规则的趋势。
以今年的奥运会为例,受到疫情的影响,观众只能通过互联网关注体育赛事,而发达的互联网即可以让球迷以最方便的方式接触各种各样的赛事结果和信息,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体育饭圈化。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体育明星,饭圈的应援文化也逐渐被带入了体育界。
饭圈最大的特征就是强烈的群体思维,激进的排他性,换而言之就是只能容忍一种声音的存在。当这种思维模式进入体育界并与奥运会这类涉及国家、民族的严肃问题上,任何言论都有可能被挂上“爱国”和“不爱国”两个标签,几场奥运会及残奥会比赛也直接演变成不同国家网友的隔空对喷,有时候因为替对手说了一句话,就会被扣上“不爱国”的帽子。这也导致“沉默的理智者”越来越多,持着不同看法的人都不再愿意在网络上讲道理,而不讲道理但高分贝的声音则变成了主流。
譬如,在2021年的残奥会中,我国铅球选手莫哈末吉亚打破世界纪录,却因被投诉检录迟到,而错失残奥会铅球金牌。部分马来西亚网民选择到金牌得主乌克兰选手科瓦尔和乌克兰大使馆的脸书和Instagram账号发表恶毒言论和人身攻击,写下“偷窃者”、“强盗”和“失败者”等不当言论。这一次的“出征”最终也随着大马东京残奥代表团梅格沙立曼团长呼吁网民停止网络霸凌行为,以免进一步伤害国家形象而停止。然而,这些网民平时可能对体育毫不关心,下一次看的体育赛事甚至也许是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
其次,就是体育爱好者与粉丝之间的矛盾,因为参与体育话题的人中,也存在着运动员的“粉丝”,而粉丝对偶像的支持和维护是无关运动成绩本身的,除运动项目以外的生活日常和样貌反而成了关注焦点。例如,羽球男单李梓嘉在参与东京奥运会后,瞬间成为大马热议对象,甚至在各大平台上被粉丝们亲切称其为“BB”,而“运动员是否该被娱乐化”话题也掀起了网民论战、反应两极化。
有的网民认为,粉丝过度吹捧可能会让李梓嘉沉迷其中,继而迷失了自己,影响运动生涯。不过也有网民认为,李梓嘉已经是成年人,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未来规划,不会因为这样的吹捧而动摇对羽球事业的追求和决心。与此同时,也有许多保持中立意见的网民,他们认为粉丝的追星行为并没有问题,不过要理智追星,别过分追捧或是做出打扰到运动员私生活的行为。
郭朝河认为,“饭圈化并无完全的对错,长久地来看,强大的粉丝经济能为体育项目或是选手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度与话题性。粉丝对运动员的‘应援’会为运动员带来强大的支持和鼓励,而运动员本身努力且获得成功的故事也可以激励观众,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好例子。不过,如果在支持过程中,对运动员产生了占有欲或对运动员的家人、交往对象和对手进行人身攻击或是谩骂就不太适合了。“
李凯莉则指出,体育界和娱乐圈不一样,奥运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地方,大家要有体育精神,不太鼓励网民互撕或是辱骂对手。
饭圈文化该何去何从?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追星变得越来越便利,不过追星本无罪,年轻人喜欢明星亦是正常现象。事实上,“饭圈”也不仅只充斥着负面文化,亦有积极、正向的一面。譬如2021年4月27日,防弹少年团(BTS)成员智旻的粉丝们就用了“JIMINSHOP”的收益金,为流浪猫捐赠饲料,又或者是大马BTS粉丝团Purple Project_自5月29日起,几次向前线人员、孤儿院、低收入群体等赠送了BTS限量套餐。
饭圈会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其实并不仅限于饭圈内部的情况,更多的是资本、经纪公司、平台以及其所打造的以“流量至上”为宗旨的“泛娱乐”产业链。因此,我们不能全盘否定“饭圈”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梁耀文认为,“饭圈”一方面满足了粉丝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还能提高粉丝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另一方面,通过加入特定的“饭圈”,参与到偶像的塑造中,可以让一些粉丝形成身份认同。但不良的“饭圈”反而会影响一些人的形象,例如某些粉丝对于一些明星不满,所以对于该明星的电影或是合作对象打低分且谩骂、人身攻击。他们以自己饭圈的影响力和人数,去决定什么内容可以出现或不该出现,这也会影响社会对于该明星的形象,甚至因此对该明星抱持着负面看法。
李凯莉提醒,“现在的人压力都比较大,他们可以通过追星或是支持偶像的方式去让自己变快乐,但是追星要有底线,更不要涉及伦理道德问题,例如之前吴亦凡粉丝想要劫狱的事件,这种做法就太过了。”
如今,“饭圈化”已经成了各个圈子中不断被讨论的议题,既得利益者也不断在思索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圈粉”,这其实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与其不管不顾的一味批评“饭圈化”或饭圈文化,倒不如想一想,我们能够如何将“饭圈化”引导至正面的道路,譬如那些因为某位运动员的“颜值”而入坑的“粉丝”,会不会有一天变身成真正的体育爱好者,实现传统体育的“破圈”?
追星理应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不应变成负能量的代名词,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