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意外发现我从小最钟情的漫画人物哆啦A梦生日,思绪回到童年时代翻看哆啦A梦漫画的好时光。精通各国语言的翻译糕、穿越墙壁的空间环、假设世界的如果电话亭、自由飞翔的竹蜻蜓、藏在抽屉里的时光机,无一不是儿时希望尝试的产品。当时纯粹觉得好奇,如果可以亲身体验肯定特别酷,殊不知哆啦A梦其实在不知不觉间持续打开我对真实世界的想像。很多很多年以后我才发现,哆啦A梦真正最吸引我的主要因素是创意。
沉浸在艺术世界三十多年,从最初的认知赏析和学习技巧,直到近十几年的行政、研究和创作,一直透过多面向理解艺术这回事。创办原创工作室Toccata Studio之后,也多次跟艺术家团队研讨艺术、文化和创意的微妙关系。创作过程中有时候由艺术思维作为中心思想引领创意前行;有时候深耕文化底蕴影响作品的发展方向;有时候放任创意迸发运用艺术手法呈现,每一次的探索和实验都是不可多得的可贵经验。
在运营工作室的层面,创新思维也透过不停歇的实践,研发可持续性的生存方式。透过国际连接与世界各地的艺术文化工作者共同进行脑力激荡,相互理解各国艺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当代现况,交换心得与经验并汲取吸收可实际运用的模式。
创意与创造力的多重可能性对我而言一直是别具吸引力的。研发表演艺术多元媒介的原创要素固然令人耳目一新,文化艺术与科学科技跨界合作的多元化更是不停的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最近在首尔表演艺术市集网上版看了权炳俊的作品《机器人夜曲:廉价Android 2的歌词》,艺术家巧妙的把人性隐埋在机器人的律动里,时而带有讽刺意味时而提出自省。作品中段进入雪花飘飘的境界,虽则以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填满画面,静止的唯美与凄冷的音乐却带来毁灭与荒芜的氛围。虽然碍于疫情限制无法亲临现场直面感受作品的震撼力,依然努力透过网络尝试解读科技与艺术跨界对话的新体悟。
其实每每在感谢互联网带来无远弗届之便利的同时,也经常感叹世界越来越真实。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几乎是通过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用想象力去描绘并且理解世界;如今只要在互联网上输入关键字,铺天盖地的资讯、图像、视频、解说等,几乎零秒显现。这样的便捷让持续开发创造力显得格外重要也更具挑战性。
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培养创造力是鼓励创意行为的最佳方法。创作的当儿不设限制的不确定性,与当代的快节奏数字化形成强烈的对比,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Charles Limb医生是率先研究创意过程中大脑活动的科学家之一。在他的研究中显示,从事创造活动时大脑内的急剧变化,把处理记忆和情感的区域激活。
如果我们都在担心机器人取代真人的情况普遍告急,那么激活与实践创意更应当落实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持续练习。
世界在极速改变,艺术的身份地位也在改变。艺术代表人文发展与文化积累,也建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艺术可以促进在地社区的人群紧密联系、也可以督促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艺术能够反映当代政治现况,也成为一个社会幸福感的指标。
只要能不断通过艺术敲醒沉睡的创造力,艺术本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肯定远远超越单纯作为娱乐这一环,进而为记录时代的现象与本质再尽一份绵力。
延伸阅读:陈鱼简专栏《无终点站》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