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克里米亚危机开始,俄罗斯并吞这块被国际承认为乌克兰的领土,再到顿巴斯战争爆发,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与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与乌克兰发生冲突。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渊源,其中牵涉到不仅是战争,还包括了历史、民族、政治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去理清。然而,网络上开始流传“家庭伦理剧”版本的科普文章,而点开留言区也能看见各种立场不同的言论。在这个引起全球瞩目的俄乌冲突里,你听见了什么样的声音呢?
2月24日,网络上最常看见的一句话就是:开战了。这一天,俄罗斯总统普京透过电视演说,以“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为由,对乌克兰展开了“特别军事行动”——尽管2021年11月,普京就数次否认俄罗斯会入侵乌克兰——但特别军事行动的行为,即正式向乌克兰宣战。
普京强调,此次军事行动的目的不是占领乌克兰,而是旨在保护被基辅政权欺凌,被施行种族灭绝行动长达8年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与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人民。至此,俄罗斯大规模入侵乌克兰。乌克兰首都基辅就遭到炮火与导弹的猛烈攻击,而这只是战争的第一天。
战争持续了数天后,俄罗斯与乌克兰在白俄罗斯举行了谈判,可结果却不尽人意。双方并未达成共识,只得择日继续谈判。谈判期间,战争也仍在继续,据悉还造成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乌克兰过去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于1991年宣布独立,而乌克兰作为主权国家的身份是受到联合国等国际条约承认的。乌克兰从2008年开始就希望加入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更在2019年时将加入欧盟与北约写入了宪法中。
乌克兰的这番决定触动了俄罗斯的敏感神经,因为在俄罗斯看来,北约进一步向东扩张,甚至让乌克兰加入北约,对他们都是巨大的威胁。普京与法国总统马克龙谈话时就透露出停战条件,包括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乌克兰的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以及保持中立地位。时至今日,战争都还没结束。
网络中不同的声音
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冲突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在网络上不论是照片或影片都广为流传,但其中有不少人对于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恩怨情仇不甚了解。因此,这时开始在网络流传的一种“家庭伦理剧”版科普,让许多人看了大呼:“总算明白了!”
这段“戏说乌克兰”的文章最初在中国的小红书与微博流传,并且很快传入马来西亚的网络。不少自媒体平台将文章截图上载,收获破万关注与8千多次转发。更有甚者以图文的形式来将这段内容给整理成更适合传播的形式。
这段内容的传播速度非常广泛,也让许多不了解国际时事的人,仅凭这段300余字的内容就认为自己理解了俄罗斯对乌克兰开战的缘由。然而,这段解释真的就是最准确、最中立的解释了吗?
自媒体创作者“自由的囚鸟”就曾发文批判这段内容,并借着原本的伦理版风格来衍生解释,指出原版中与事实不符的部分与逻辑漏洞。
其实除了充满争议的家庭伦理剧版本外,也有不少人以中立的角度去解释了俄罗斯开战的缘由。比如马大新年(UMANY)就曾与2月25日发布了相关的懒人包,而列出各种资料来源的做法也使得其内容得以让人信服。
马来西亚的媒体报章频频跟进俄乌冲突的新闻,而点开累积数百个留言的留言区后,往往能看到许多不同立场的发言。其中的言论包括了对俄乌冲突的冷嘲热讽,其中对曾任喜剧演员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讽刺不在少数。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网民对战争抱持漠视、戏谑的态度,仿佛这场战争离自己非常遥远,甚至在期待战争的变化。尽管如此,也有不少的舆论是希望两国都可以和平谈判,并谴责侵略者的行为。
而另一边厢,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中,以微博为例,有不少舆论都支持俄罗斯对乌克兰开战,甚至还想要捐薪援助俄罗斯,也有不少网民发表了偏激言论。有网民指出乌克兰是主权国家却遭到肆意踩踏后,亦遭到了其他网民的冷嘲热讽。
此外,针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这件事,有中国网民亦以反对战争的角度,谴责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吞并克里米亚等行为,甚至为了说出这段话而不得不列出“反美”的例子。不过,这名网民的言论并不被部分网民买单,甚至有网民指出应该从国家利益去选择性支持战争。
上面提到,从中国微博与小红书流传出的“家庭伦理剧”版文章在微博上被许多网民转发,而多数网民都表示因此看懂了事情发展,但也有人指出文中的错误与矛盾。
碎片化时代的资讯影响解读
从上面所搜集到的不同言论来看,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立场与观点,而催生这些言论的,是这些网民自身在接收资讯后,自行解读与诠释的过程。
然而,在网络如此便利的现代社会里,从网络中能接收到的资讯以及是“碎片化”了的。这里的碎片化,意指新闻、文章、图像、影片等等,都会因为网络速食环境、网民使用社媒的习惯等因素影响,而导致原先完整的内容被切割成了碎片。
举例来说,“家庭伦理剧”版的解说广为流传,很多人比起查找大量的资料或阅读深度内容,更愿意阅读与相信这短短几百字的懒人包,因为这更省时间也更容易理解。然而,透过这般碎片化的方式去解读一件国际大事,往往会忽略很多重要的背景与细节。
近些年,伴随着网络与社交媒体容易传播的特质,社交媒体上的资讯变得碎片化而繁杂。很多时候,人们也都只是利用自身碎片化的时间去接收、解读碎片化的资讯。碎片化的内容或许很容易被网民发现与接收,有的内容或许也更适合这样的方式去宣传,但要深入了解一件课题,接收碎片化的资讯或许就不是一件明智的选择,只因过于碎片化的内容会影响人们对事情的解读。
在网络流传的言论中,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立场与观点。在过去网络并不发达的时代里,这些声音或许还不明显,但网络的便利让资讯得以快速流通的现在,每个人似乎都能轻易透过网络发出“自己的声音”。
有的人支持“家庭伦理剧”版的解说,相信事实就是如此,硝烟弹雨与生灵涂炭都只是“家事”;有的人指出“家庭伦理剧”版的问题,谴责不应该用如此轻率的角度解读国际大事;有者支持俄罗斯与普京,认为俄罗斯与乌克兰本就是一家;也有的人支持乌克兰,希望乌克兰能继续捍卫民主自由。
在俄罗斯与乌克兰的这场冲突中,或许可以思考的是高墙与鸡蛋之间的问题。
在高墙与鸡蛋之间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于2009年远赴以色列,接受耶路撒冷文学奖。那时候,他发表了名为“高墙与鸡蛋”的演说,提及来以色列之行被许多人劝告最好拒绝,甚至警告他如果来了,将罢买他的书。这其中的原因,在于那时候以色列出兵加沙地区,而他前来获奖可能被视作支持发起战争的一方。
村上春树不支持战争,并指出,若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他总是站在鸡蛋那一边。
他这里的高墙,意指战争、坦克、火箭、机关枪等冰冷而坚硬的存在;而被摧毁、烧毁、杀害的非武装平民,则是鸡蛋。这看似是强者与弱者的隐喻,但村上春树进一步指出,其实每个人都是被无可替代的灵魂包裹着的脆弱鸡蛋,而残酷的体制则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面对的鸡蛋。
在发动战争的土地上,村上春树发表的这段演说带有隐喻,但欲传达出的信息却很纯粹:反战与和平。
我们都是超越国际、种族和宗教的一个一个的人,都是面对体制这堵高墙的一个一个的鸡蛋。看上去我们毫无获胜的希望。墙是那么高、那么硬、那么冰冷。假若我们有类似获胜希望那样的东西,那只能来自我们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灵魂的无可替代性,并将其温煦聚拢在一起。
村上春树选择站在鸡蛋的一方,欲传达的并不是弱者即是正义,而是在普世价值观的现代社会里,暴力与战争都是不可取的,更是不应该被鼓励的。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更不应该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暴力只能滋生出更多的暴力。
战争亦是如此,当权者做出发动战争的决定后,往往会给自己找来大义凛然的名义,好比普京以保护顿巴斯的两位共和国不受乌克兰压迫为名发动战争;2003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军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支持恐怖分子为由,入侵伊拉克;二战时,日本提出了的大东亚共荣圈的概念,主张“在日本带领下从欧美列强解放殖民”。
而不论是什么缘由,发动战争的那一刻,就已经意味着平民百姓的生活将被破坏、国土家园将被战火摧残、而与挚爱之人紧握的手亦会被迫松开,甚至彼此被推向生死的光谱两端。
战争发生后,世界各地开始出现反战的大规模游行,而在发动战争的俄罗斯也同样有反战游行。根据BBC的视频报导,亦有民众红着眼表示俄罗斯发动战争是个耻辱,而他们都有乌克兰的亲戚和朋友。目前,也有400余俄罗斯人因反战抗议而被逮捕。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有至少240名平民伤亡,至少64人死亡,而实际数字还会更高,且这数据还不包括军人。《纽约时报》也估计,在战争前五天逃离乌克兰,流离失所的人至少有66万,而数字同样会再增加。
截至撰稿为止,俄罗斯与乌克兰仍未正式展开第二次的谈判,而这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77年所发生的大型国际冲突将如何变化,又会有什么结果,仍是未知数。
在这场冲突之间,你听见了什么,又想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