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25岁,玩扯铃,他玩出一家公司来!

扯铃,就是他的安全感,以至于他的生活也满是扯铃。今年25岁的马政文大半生都耗在扯铃上,他一天拉扯铃的最高纪录是七个小时,就像打工时间那么长,就算是随便玩玩,至少也要拉个两小时。2018年尾更带着团队,成立了一家以输出扯铃、华族舞蹈等传统文化表演为主的表演艺术公司。

访问当天,我们共车到附近的一家咖啡店。这个男生穿了一身黑:黑色上衣,黑色棉裤,手里还抱着一副黑色的箱子。他说,那是他的扯铃。

我说:“可是,我们采访不会用到扯铃诶!”

他没理会我怪异的眼神,继续说:“无论我去哪里都带着扯铃,扯铃就好象我的泰迪熊。我就算是出国,我都会带扯铃。就算没有用到,我也会带⋯⋯可能对一些小女孩而言,泰迪熊是她们的安全感,而这个就是我的安全感。”

原来扯铃不是为我而带的,而是为自己带的。

扯铃就是他的安全感,以至于他的生活也满是扯铃。黑衣男是今年25岁的马政文,也是艺术团队Diavolution Production的创办人。扯铃年资13年的他,半生都耗在扯铃上。2018年尾更带着团队成立了一家以输出扯铃、华族舞蹈等传统文化表演为主的表演艺术公司。

自小发觉有扯铃天分

马政文和许多起初接触扯铃的人一样,都是从学校必选课外活动开始,他13岁那年参加了中华独中扯铃学会。

在扯铃方面,他自认颇有天分,“我一开始不知道扯铃这个东西,我当时刚好遇上中华(独中)第一年开设扯铃学会(就参加了)。我(对扯铃)也比较快上手,人家需要学一段时间的东西,我在招生的时候就学了。”

他说,当时的自己压根儿没想过会有把扯铃当作正职的一天。当初加入扯铃学会只是因为“爽”,中学生对“爽”的定义真的很简单,只要好玩、刺激、易上手,加上能有一群朋友一起练功、比拼、洒汗水,就已经是理想天堂,“所以,我整个求学生涯,坦白说,我会觉得我是full time扯铃,part time读书。”

放学之后,他就和其他中学生一样会“上线”,只不过人家上的是网线,他上的是扯铃线,“人家放学打机,我放学拉扯铃。晚上温习功课闷了,我也是会拉拉扯铃。”

如果说一天打机两三个小时是沉迷,那他对扯铃就算是痴迷了。

“我一天拉扯铃的最高纪录是七个小时,就像打工时间那么长,那时候失去参加亚洲杯国际扯铃大赛。但平时即使没有比赛,没有目的地玩玩,我也会至少拉个两小时。”

他说,当你与扯铃共处到一种程度,你的身体会与扯铃合为一体,所有动作、波动、速度都会变成你的一部分。

什么叫与扯铃合为一体?藤原拓海在《头问字D》开车时说,你开车技术越来越快的时候,你看的东西会越来越慢,扯铃在马政文身上亦是如此。

他对这点还蛮自豪的,“基本上,我冲凉时,从来没有内裤掉在地上弄湿的问题。因为在碰到地上之前,我就接到了。哈哈哈哈哈。明白了吗?因为,扯铃会训练你的动态视力,所有移动的东西在你眼里都会变慢。”

“我要表演,也要吃饭”

马政文第一次以扯铃在舞台出道是中学时期,那一场的观众共有1000人。“你知道表演之后鞠躬,1000个人鼓掌的声音真的会让你起鸡皮疙瘩,真的会让你对舞台欲罢不能。”

从中学至大学,马政文的记忆都是扯铃,热忱都在舞台。他享受灯光、享受表演、享受掌声,但这些事情却不能让他享受生活。

他苦笑说,“我大学的时候有接一些扯铃表演,但是钱都很少很少,甚至是没有钱的。有的时候,表演结束后,只是收到一些Voucher,很惨。”

还是大学生的他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多想法,也许就像市面上许多艺术工作者一样,先找份正职后,再业余拉扯铃。

“打工不是我想要的,我坐办公室坐得很辛苦,但扯铃赚的钱又不够……但我后来发现,其实不能让我生活的不是扯铃,而是扯的模式。”

“兴趣不能当饭吃,在某些程度来说是对的。不管你拿过多少大大小小的冠军,如果你不懂得把兴趣转为职业,你是活不了的。如果我想要继续扯铃,我就一定要学会把兴趣换成金钱。”

马政文参与扯铃演出。(图片来源:受访者)

让扯铃不只是扯铃

马政文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靠着自己长期在扯铃界种下的人脉,收纳合适的人才,成长一个近十人的团队。晋升为公司老板的马政文不仅要会拉扯铃,也需要了解市场营销与需要,“我除了扯铃,就是在想要怎么样把扯铃推出去。”

“你还记得我讲过我随身携带扯铃吗?以前是因为安全感,现在是因为我随时可以表演,可以马上show给他看。我要让更多人知道(我的本事),我任何机会都不会放过。”

他说,如果要让扯铃不仅属於传统文化,就要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就是,不管你的技术有多厉害,如果你不会包装,不符合市场需要,就会沦为一场比价战,当人家看不到你的价值,你就会被其他价钱更便宜的表演比下去,你就不能生存。”

平时除了练练技术以外,他也会研究其他种类的表演艺术,确保他的“产品”能走在市场前端;他在扯铃的动作中,加入了华族舞蹈、翻跟斗、现代舞等元素,力求扯铃超越扯铃。

“以前一次过玩一两颗扯铃就很厉害了。现在4颗、5颗都有⋯⋯当去到6、7、8颗之后呢?你需要不断狂追技术,不断研究更厉害的动作。扯铃数量可能有限,但动作是无限的,没有学完这回事。”

平时除了练练技术以外,他也会研究其他种类的表演艺术,确保他的“产品”能走在市场前端。(图片来源:受访者)

当技术练就后,他就会开始思考怎么把表演与厂商所要求的元素放在一块儿。

“比方说我最近做的,我们会在舞台配上LED屏幕,后面有播这公司的影片,而我们的扯铃则是配着影片的节奏走。又或者是,我们的扯铃能转出公司标语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卖点。别的表演带不出来的,扯铃可以做到。”

艺术是有价的

市面上不乏与扯铃的相关组织,但大多以文化推广为主,营收为辅;但马政文却把营收当成主,将文化推广作为辅。而他当初创立公司的宗旨,就是把听起来可笑、理所当然,但很多人却看不懂的道理——“艺术可以收费”的概念传出去。

“‘艺术是无价的’,这种概念很可怕,无论是在服务业、娱乐界、还是表演业都是如此。因为这样说的人其实都是想打压你。”

他大笑说:“说这种话的人,我真的想拿扯铃丢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77&v=SlxbIlOTxVQ

想要推广文化,就需要让众人认识这个行业实质价格,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人人都认为文化应该免费,搞文化的人就无法生存,文化就会死去,这又何来文化推广呢?

“比方说你买东西,你得付钱才能拿货。那么为何做表演的人,就要等到表演后的30天才能拿到钱,甚至是要到追厂商的地步?这种拖延都是来自表演者不知如何为自己的表演定价,而卖家也没有‘货到付款’的意识。”

“所以我要让大家知道,扯铃这种东西,除了可以是文化推广之外,也有换钱的价值。这样一来,它就不止是一种运动,而是一门表演艺术。就像是二十四节令鼓,也是因为手集团而走起。我就是要将扯铃推向表演艺术这一块。”

有了路,后来的人就容易走了

马政文在创业路上走的不是宽门,而是一条窄路。

“我其实一路上都有怀疑,是不是真的可以做起来,是不是真的可以全职扯铃。”

“但在这一路上有两段话不断地提醒我,就是先专注把东西做到极致,做到顶端。先不要去担心资金资源的问题,当你做到极限的时候,资源自动会来找你。”

马政文最近的一次表演,是一场在白沙罗表演艺术中心的公演,而那场表演是全数由赞助商赞助的。这笔单靠“冷门产品”扯铃表演拿到的赞助款额,即是文化创业的曙光,也是对表演者最直接的肯定。

他淡淡地说,这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做一辈子的,也没有什么东西肯定一辈子都不变。他只知道,如果你享受舞台、享受聚光灯,不能抗拒舞台的魅力,那么就姑且为舞台服务,让自己处在一个巅峰,用努力换掌声。

他没有办法许下一辈子都要拉扯铃这种梦幻的承诺。也许有一天,他也会谢幕;也许有一天,他会从事别的行业。

但在这之前,他已为许许多多的扯铃爱好者在荒野踏出一条径,并期望后来的人也能带着对扯铃的热忱,将径拓成巷、将巷走成道。

“很多人说兴趣只是生活的其中一点,但我们要up the game,让兴趣供你生存。这本来就应该是这样。”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8 / 5. 评分人数: 15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廖诗弦

曾任《东方日报》、《透视大马》、《当今大马》记者。目前是自由撰稿人、活动策展人、补习老师,是斜杆青年。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