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坚持“动态清零”,但疫情仍在肆虐。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周二罕见表态称,中国的“清零”政策无法持续,应改变作法。与此同时,中国及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指出,在没有保障措施的情况下放弃清零,恐危及百万人性命。
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赛(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周二(5月10日),针对中国“清零”政策罕见表态。
谭德赛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考虑到病毒的表现还有我们现在对未来的预期,我们认为这是不可持续的。”他补充道,世卫已与中国专家讨论过此问题,并表达了“清零”政策“不可持续”的想法。
他说,“转变非常重要”,如今对该病毒更加了解,也有更好的抗疫工具,是时候改变策略了。
世卫紧急事务主任瑞安(Mike Ryan )接著表示,自2019年底武汉爆发疫情以来,中国已通报1万5000人死亡——这个数字比起美国的近100万人、巴西的66万多人和印度的52万多人相比,相对较低,考虑到这一点,“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想要采取强硬的措施来遏制新冠病毒传染,是可以理解的”,但还需要考虑清零对人权的影响。
对于中国新冠疫情的死亡人数,外界对官方统计的可靠性一直有所质疑。
瑞安称:“我们需要在控制措施与其对社会的影响之间取得平衡,这并不总是容易校准的。”
中国坚持“清零政策”,该政策导致数百万人持续被迫封锁在家。上海自3月底以来,已经封城超过一个半月,居民的愤怒和经济压力越来越大,疫情持续的北京则严阵以待。
过去2个月,严格防疫措施引发许多争议,包含强迫患者带至环境不佳的方舱医院、强制规定封锁在家“足不出户”、防疫工作人员或警察过度强硬“执法”等,受到许多中国民众批判。
中美研究:冒然放弃“清零”风险高
面对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大多数西方国家已陆续采取“与病毒共存”策略。疫情以来一直“清零”的台湾,自4月底疫情爆发后正逐渐转向“共存”。外界关注中国未来是否可能松动立场。
近期有中国及美国的科学家最新研究指出,如果中国不采取任何保障措施、冒然放弃清零政策,恐面临超过150万人确诊死亡的风险。
根据路透社周二(5月10日)的报道,该研究论文的主要作者来自中国复旦大学,并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人员的支持,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
研究透过模型预测,若没有适当的保障措施,例如加强疫苗接种和治疗支持,根据搜集到的有关全球数据,对重症监护的最高峰需求将超载15倍,可能导致约150万人染疫死亡。
然而该研究也指出,中国完全放弃“清零”可能对公众健康构成风险,但可以通过其他措施大大减轻影响。如果重点关注疫苗接种——中国80岁以上老人只有约50%完全接种了新冠疫苗——并在保持部分限制的同时提供抗病毒药物,死亡人数可能大大减少。
熟悉该项研究的香港大学流行病学家高本恩(Ben Cowling)博士表示:“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出现,提供了摆脱‘清零’的机会。我想不出现在还有什么可以等待的。”但他也警告,过渡必须是渐进的。
中国坚持“动态清零”
中国防疫专家、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等人,日前在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撰文谈上海疫情。该医学专家团队表示,上海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使得封锁在所难免,“病毒扩散到其他地方……可能会产生难以想像的严重后果。”
该文章称,“上海和其他城市坚持动态清零政策将有助于度过目前全国人口免疫屏障尚薄弱的短暂阶段”,并指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仍有约4900万人尚未接种疫苗。
4月底,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则曾表示,中国是人口大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体不足,资源配置也不平衡,“‘一老一小’疫苗接种率总体上还不够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冲击,如果采取与病毒共存的所谓‘躺平’的策略,医疗卫生资源将会面临严重挤兑风险”。
他称,“动态清零”为加强疫苗接种,加快药物、疫苗的研发留出了时间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