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泥土有什么魔力,让一个人愿意为它耗费时光?张美满在7年前接触陶艺,4年前创立品牌参与市集摆摊,也曾受邀与多名艺术工作者合作。她的作品多是粗陶,气质朴拙自成一格,有些成品的表面磨得平坦工整,有些则布满窟窿与坑洞;张美满说,不同风格的陶瓷品终会找到懂得欣赏的人,而自己则偏爱后者。她边从展示柜拿出一个深蓝色杯子,指着表面的凹洼,边轻描淡写地说:“可能是因为,我的人生也是这样。”
张美满的陶艺工作室,辟自住家一隅。练泥、制坯、烧窑和上釉,每个步骤所需的工具和器材,都被安放在各自该待的位置。午后见面,正将晾干的杯子在煤气窑炉里堆砌成垒准备窑烧的她,放下手边工作,瞬间不知该从何介绍起自己正在忙碌的事。
其实这是挺麻烦的玩意,她笑说。那不如化整为零,从“泥”说起。
能够用来制作陶瓷的泥土,并不只有一种,有些触感较为顺滑,有些含沙量与含铁量则较高。除了购买市面上配制好的泥土,张美满也喜欢自行掺和不同的元素与成分,从中玩出变化。有时到海滩出游、行山,或路经工地,一时兴起,她也会将当地的沙泥捡回来,看看能够烧制出什么模样的器皿。
“有些人喜欢玩釉,所以作品表层的色彩鲜艳多变,我则喜欢玩泥土。不同泥土所烧出来的作品,纵使一开始或许会看不顺眼,但时间久了,我总能看到它们漂亮的地方。每种泥土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不同的烧成温度,用途也不同。含沙量较多的,适合用来雕塑;触感顺滑的,则用来拉坯。”
照料罹癌丈夫 陶艺成情绪出口
拉坯是张美满在整个陶艺制作过程中,最享受的一环。她说,成败的关键,在于泥土一开始是否放置在转轮的正中间,只要找到中心点,就可以缓缓用拇指从中心往下开洞,拉塑出自己想要的形状。
“第一次拉坯,我只拉上来一寸而已。累积经验后,你就会知道这块泥土到了中间没有,这是基本要掌握的技巧。我通常会在早上拉坯,周围环境比较安静,感受滑滑的泥土从双手溜过的感觉,真的很疗愈。”
这份疗愈感,也是她一开始会投入陶艺,并维持至今的原因。
大约七八年前,张美满的先生感到身体不适,追踪病情一年后才被诊断罹患淋巴癌,彼时已是第四期,化疗进行期间,家人都已做好最坏打算,所幸心态乐观的先生后来状态良好,得以重拾正常生活。
“我觉得癌症不是一个人的病,而是整家人的病。当时非常疲累,我们也没有经验,接收的资讯非常杂乱,东听一点西听一点来凑合。第一次化疗,我们准备的第一样东西其实是墓地。”张美满一面示范拉坯,一面笑着诉说当时自己的慌张与无措。“现在他也算是癌症幸存者了。”
为了专注治疗,两人不得已搁下经营超过30年的室内设计事业。陶艺成了当时作为照料者的情绪出口,张美满开始参加课程学习这门手艺。
“现在先生好了,陶艺就变成兴趣。我慢慢做,做了很多,作品全部堆在家里像个仓库似的,于是想说出去玩玩,刚好听闻朋友说起哪里有市集,便临时取了品牌名字‘仓(SILO)’,报名摆摊。”
陶艺一字诀:慢
拉坯成型后,仅是一个粗简的雏形,还得进一步修坯,雕琢出更精致的模样。随后等待坯体阴干,方能进行烧窑的程序。她说,有时求快,不得已将坯体放在太阳底下晒,但最理想的情况,是放入不透风的隔间,让它们慢慢地阴干。
“其实做陶瓷最主要的原则,只有一个字:慢。每一个步骤都放慢的话,做出来的东西肯定是美的。”
她举例,若杯子另有握柄,必须确保在阴干的过程中,杯身与握柄两块陶土的湿度达致平衡,如此一来,待坯体干了以后,连接处才会更加牢固,不易破裂。因此,阴干的过程必须足够缓慢,好让水分均匀分布。
接触陶艺后,张美满的生活步调也渐渐放慢下来。
“这也与我过往的生活经验有关,”自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毕业后,张美满与先生一起创业,从事室内设计。“我们在蛮年轻的时候,生意就做得很成功。然后,怎么说呢,太贪心了,野心太大了,做了一些我们并不擅长的事,就掉了下来,成为人家口中的地底泥。”
面临破产的时候,为了抚养两名年幼的孩子,张美满与丈夫只好到河边钓鱼,作为全家人唯一的蛋白质来源。“由于没车,我还得骑脚车送孩子上课,那时已是2000年,你能想象在城市里骑脚车吗?而且孩子体重还不轻哦。但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怎样都要爬起来,重头开始。”
不断玩出新意 才能走得更远
屡败屡战,也是一个陶艺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精神,而她指出,最易使初学者退却的,是烧窑的温度与火候难以控制,导致成品的形状与成色往往不如预期。尤其张美满喜欢自行调配陶土,并采用手工练土——新陶土的烧成温度有待测试,而若练土时没将空气完整排除,或会在烧制的过程中引发爆破;整个过程埋伏太多变数,因此提高了失败率。
一般陶瓷品会经过两次烧成程序:上釉前,坯体需先进行首次素烧(摄氏750至800度);施釉后,再进行釉烧(摄氏1200至1500度)。
“窑内顶部和底部温差可能会多达摄氏20度,即使使用一样的泥土,只要摆放在窑内的位置不同,烧出来的成色也会不同。“因此,每次打开窑炉,她都尽量不让自己抱有期待。”如果新一批的作品颜色很美,那天心情就会很好,如果颜色不是自己想要的,效果太差,就得再次上釉,烧多一次。如今我依然在不断学习、测试,成功率大概是八九成。”
张美满透露,每次放进窑内待烧的七八十个坯体,总会有三四个是自己想要进行测试的新品,崭新的元素有时是陶土,有时是花纹或形状。
“最开心的,就是看到这次做出来的东西与之前不同,你就可以从那小小的变化着手,再去研发更多新的东西。有时出外游玩,也会多留意周遭事物是否有特别的纹路,再慢慢研究如何应用在我的作品上。避免千篇一律,才能走得更远。所以我不太愿意接需要赶制的订单,时间一赶,就只能重复同样的东西,没有发挥创意的空间。”
手工更有温度 让杯子不只是杯子
除了通过社交媒体和市集销售成品,张美满也曾与素人画家纪展雄合作,城内数间咖啡馆也专程向她定制杯子来盛饮料给顾客。
随着年纪渐长,她说,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也不一样了。
“现在,我只想要依照自己的脚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并没想要走向商业化的路线。”虽然陶艺是一门逐渐式微的手艺,但近年来,随着文创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人懂得欣赏。“我做的东西,工整的也好,乱糟糟的也好,它都可以找到喜欢它的主人。即使是缺陷品,若我愿意卖,也会有人想要拥有。”
据她观察,从事创意产业的人士,比如舞台表演者、摄影师和音乐人,他们比较喜欢表层保留坑洼的作品。“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则不太能接受,他们会追问,这么多坑坑洞洞,用了要怎么洗。”她随即从展示柜上拿出一个杯子,指着上头布满的窟窿表示:“我自己就比较喜欢没那么工整的,可能是因为我的人生也不那么完美。”
自从投入陶艺后,张美满便没再买过杯子。用过手工杯子的双手,再也难以从商业化品牌使用机器制作的杯子感受到温度。
“亲身用过,你会知道感觉是不同的。商业化品牌的杯子是冷冰冰的,一个杯子就只是一个杯子,也不会容许一丝瑕疵,但若过分完美,我觉得就少了一份感动。而我从不觉得自己做的杯子是完美的,每个都会有瑕疵,但什么才叫完美?我也不觉得机器做出来的杯子很完美。”
也许容有一些瑕疵,才是促成完美必要的元素,陶艺品如是,人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