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一圆”生命礼仪师陈勇丰:在生时不留下遗憾,逝去时才会更圆满

大多数丧礼的统一化,让我们对死亡留下固有的印象和认知。反观,对于90后诞生的生命礼仪师陈勇丰而言,要筹办一场圆满的告别仪式,必须重新醒思和教育死亡的课题开始。《访问》专访“一圆”殡葬公司生命礼仪师陈勇丰,谈谈他与伙伴辜伟伦筹办每一场丧礼所带来的启发,如何突破传统礼仪,尽最大的努力为逝者筹办一场圆满的告别仪式?

“一圆”,看似是一个零的符号,但它不代表生命的归零,而是圆满的圆。人生来到生命的终结,应该与身边人有一个圆满的告别仪式。圆满的含义如同一圆的商标,一个圆满的符号圈住了两个相拥的人,意味着纵使逝者生命已结束,但他们与亲友的连结仍旧紧紧相连。

这就是“一圆”殡葬公司名字的由来。这是两名生命礼仪师陈勇丰和辜伟伦创办的殡葬公司,“一圆”,是他们对生命与死亡的诠释和信念。

什么是生命礼仪师呢?陈勇丰说道:“当一个家庭有人去世,礼仪师更多在陪伴家属,一步步地帮家属完成丧礼,帮他们解决问题,为他们提供选择。”

除此之外,生命礼仪师筹办一场丧礼的理念,往往体现了他们对死亡课题的态度。

大多数殡葬行业,皆倾向统一化的传统丧礼,家属只需要照着原有的模式进行。反观,身为生命礼仪师的他们,认为统一化的丧礼只流于表面的形式,失去了告别仪式的意义。

然而,怎样才算是一个的圆满的告别仪式?

一圆的商标,代表了两位生命礼仪师对每一场告别仪式的信念,纵使失去了生命,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仍旧持续不断。(图片来源:受访者)

突破传统的个性化的丧礼

我们大多数人对丧礼都有一种既定印象,类似的灵堂布置,传统的宗教仪式。然而,陈勇丰认为如此千遍一律的丧礼仿佛失去了告别仪式感的意义。

“我们觉得每个丧礼,是每个逝者最后一个告别仪式,而且我们相信每个告别仪式都是这个人生前的个性,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每个人的个性不同,为什么每个人死了后的安排都一样?”

对他们而言,每一场个性化的丧礼是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和突破,因为每一场丧礼的规划,他们没有一个方程式让家属盲从,而是询问家属的意愿,并从中引导他们从传统的礼仪转为个性化的礼仪。不仅如此,要了解逝者在生前的生活细节,在沟通上需要花时间和心思,同时也要照顾家属的接受度。

“这过程非常困难,困难在于你平常都没有思考这件事,我问你想怎么做,你也不知道要怎么做,但你也不能告诉他们,你直接照着我一套的方式去做,所以这部分有很多的教育,你必须要和对方多番沟通,才能创造出个性化的丧礼。”

“好像有的去世的时候要穿婚纱,之前有个家属,他不要用花布置,要用植物,都是一片绿色的丧礼,有的还可以很细致化,例如指甲要涂什么颜色。”

除了个性化的安排,在传统礼仪上有许多禁忌的突破,也需要凭着专业的底气和勇气,教育家属做出改变,尤其涉及到信仰和神灵的部分。

“刚开始我们想要做出突破时,会很害怕,因为担心家属反弹,后来我发现只要你的理论基础够稳定,你才能做出改变。就好象一般丧礼,要把神台盖住,但你问为什么,大家都不太懂,就

只是照做,但我们知道原因。事实上,理应上不应该遮住神台,但以前的人要将遗体移到正厅
帮他沐浴更衣,一般正厅都会摆放神灵,所以才要把神座遮住,更衣后就会打开了。”
除了灵堂上布置的突破,仪式感的变革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陈勇丰说道个性化的丧礼,最大的挑战是突破传统的礼仪。(图片来源:受访者)

属于现代人的告别仪式感

“丧礼,说是帮逝去的人,其实到头来都是为了活着的人。”念心理辅导系的勇丰,意识到丧礼的宗教仪式非常有启发性,当他追根究底的时候,发现这些仪式都是帮助家属去度过哀伤、抒发哀伤,甚至有些仪式会让他们暂时断掉哀伤,因为他们需要继续生活。

但他认为传统的仪式已无法帮助现代人走出哀伤,以前的丧礼可能想要铺张、声势浩大,看起来要有面子,但现在的人比较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

“传统的仪式引发我思考,现在人的仪式感是什么,因为当我们抛弃传统进入现代之后,最大的挑战,是你有没有办法创造出更符合现代人的仪式感,你有什么仪式可以代替哭腔,可以代替传统的破地狱。这些仪式不是不好,但这些仪式跟我们的生活有一点距离了,你在做这个传统仪式,你无法像以前那样发挥作用,现代人也不懂自己在做什么,就算懂,它也无法传法出一个情感。”

虽然如此,并不意味他们鼓励家属全然抛弃传统仪式,而是慢慢地渗透属于现代人的仪式。而这些仪式细节离不开逝者的个性、喜爱、生活的点滴。

“我之前办过一个个案,他是一个佛教徒,他希望他的灵前不要上香,那有什么东西可以去代替?后来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他很喜欢喝红酒,我们就问他,是否可以有两个红酒杯,倒一点红酒,来到的人可以跟你碰杯,就有一个仪式感在那里,他也非常喜欢。”

另一个案,有一个4岁的小女孩,她生前喜欢荡秋千,所以他们将她的遗照放在秋千上,亲友来到的时候,可以摇一摇秋千。这样的仪式感,可以让亲友们与女孩有一种情感上的连结。

但有些特殊的个案,却无法由一个简单的礼仪撑起过于沉重的哀伤。相信大家还记得2022年10月,我国有一女子在台湾遭杀害的案件。他们为该逝者家属筹办丧礼时,最大的考量在于如何让家属度过这份沉重的哀痛。

“一般丧礼都会安排师傅练经,因为这悲伤太过于沉重,单靠我们的力量,家属的力量是很难去撑起这个悲伤,那时我们就突发奇想,有没有可能借用民众的力量去托起这悲伤,那时候我们发起了一个折纸鹤的活动,但没想到反应是如此地热烈,有的来现场折纸鹤,有的在家里折了之后寄过来,最远有玻璃市、新山,你会发现这已经不只是一个家庭的事情,可能是一个社会,甚至是一个城市的事情,为这丧礼聚集了很多的祝福,也是给往生者一个最好的道别。”

为此,陈勇丰有感往后的案子,只要牵涉到社会案件,可以凝聚更多人的力量,虽然他难以预估未来可以创造出什么形态的变革,但这次的经验,成了他往后筹办丧礼的考量之一。

学会向死而生,人生才不留下遗憾

我们都知道我们每个人终将会离开这世上,但日常生活的忙碌,会让我们忘了这件事。身为礼仪师的勇丰则不一样,他的工作一直都在接触死亡的案例,对死亡的课题都有很深沉的体会。

“好像最近Batang kali土崩的案子,都会触发我们感受到生命太过于脆弱、无常,一家人原本明年有新的计划,但一个土崩,所有的期待都没有了,这些案子都无时无刻在提醒我们,你还有什么东西要做的,就要赶紧去做了,珍惜你所珍惜的,不要留下遗憾。”

“我有一个朋友,填写自己的丧礼规划清单时,却不知道要写些什么,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很多关于自己的事都不知道,我相信很大原因是,你现在活着,你没有活得很积极,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他离世的话,连他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情况底下,你也很难帮他做到什么,他也很可能会留下很多遗憾。”

因此,一圆创办的概念是向死而生,希望提醒大家不留下遗憾,你在告别的时候才会更加圆满,所以他们也一直在鼓励大家提前规划自己的丧礼,为家人留下最后一份礼物。

这是一圆楼上的活动中心,摆放的纸鹤,是来自全国各地民众对去年在台湾遇害女逝者的一份祝福,也是为了撑起家属哀伤的力量。(摄影:静秀)

“我们现在接到一些案子,有的即将过世,末期的癌症病患,他们和家人会跟我一起讨论丧礼,那种感觉很有深意,因为他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死亡,这份勇气也感染了他的家人,有勇气和坦然面对这件事,这个转变是非常微妙,我也相信这是未来的趋势,每个人都开始注重规划自己的告别仪式。”

要做到一场圆满的丧礼,教育的部分很重要,因此一圆有一个活动中心,也是生命教育启发的一个地方,主要推广更多与死亡有关的交流,让他们也可以参与一些死亡体验、死亡的练习,例如像躺棺木。

然而,个性化的丧礼在传统市场上,算是一项创新的仪式,需要付出许多的时间沟通和教育,慢慢地做出改变。

“我们都是两个默默无名的人,也没什么经费,但我们可以感受到来自于大众认同和支持,就好像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载了个案的故事,他们很愿意帮我们去分享,这些举动都在鼓励着我们,当然在短期内的回馈不是金钱,但这样的认可让我们相信这一条路是有成果的。”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7 / 5. 评分人数: 1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林静秀

林静秀是访问网特约记者。是个自律自由文字生产者。教华文作文,写过纪录片、电视剧剧本、广告短片。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