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3月,中美贸易与科技博弈开始进入白热化。美国以关税及芯片作为制衡中国的和新武器,到了10月,中国则以“稀土”作为反制工具。这场科技与资源之战的外延,延伸到了东南亚。
2025年10月26日,随着特朗普的空军一号专机落地吉隆坡,美国正式切入中国在东南亚资源供应链的重要战略腹地。当天,特朗普出席在吉隆坡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东盟峰会(ASEAN SUMMIT)拉拢东南亚盟友,并与马来西亚政府签署了一项涵盖能源、稀土与高科技产业的互惠贸易协定。这不仅是一份贸易经济协议,更是一场关于芯片、稀土与地缘战略的动作,意味着美国在中国“资源网”核心地布下新棋的象征性事件。
中美贸易与科技博弈开始进入白热化。(图片来源:德国之声)
美国的关税制裁与中国的稀土反制
年初,美国持续扩大半导体出口限制,以国家安全为由,切断中国在高性能芯片、EUV(Extreme Ultraviolet Lithography,极紫外光刻/芯片制造核心装备)设备与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芯片设计自动化技术)软件的获取途径。美国联合日韩、荷兰等盟友,形成了半导体联盟技术封锁闭环,旨在拖延中国在AI与先进芯片制造领域的赶超速度。根据美方的说辞,这类技术普遍运用在保卫国家安全的武器制造、数据传输高科技领域中。
这类制裁,让中国在高端芯片生产面临了瓶颈,因为这一连串封锁,也逼迫中国加速自主研发技术与设备作为替代。美国在芯片设计、架构、制程上的优势,让美国至今依然维持在全球科技主导地位。这场“芯片战争”已不纯粹是商业竞争,而是国力、国家安全与全球技术领先的较量。
稀土是芯片、军功、能源科技、科技产品不可或缺的“工业维生素”(图片来源:德国之声)
在多轮的关税谈判后,中美关系看似稍微缓和的秋天,不料在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公布新的稀土出口管制清单,将五种稀土元素纳入限制范围,并明确要求含有中国原产稀土、或使用中国稀土相关技术制成的海外产品,即便是在境外生产,也须取得中国许可才能出口,同时,管制清单也扩大管制范围至稀土相关技术、设备、加工工艺、回收等环节,对于这类矿元素在军用及敏感用途上还需要得到中方严格审批。此举措意味着,中国掌握的不仅是资源,更是材料释放与否的权利。
稀土是芯片、军功、能源科技、科技产品不可或缺的“工业维生素”。目前,中国占全球稀土精炼量的90%以上,这一管制举措将影响对美国的供应,进而影响美国的高端制造链。中国的稀土反制之所以被称为对美国进行“卡脖子”回击,因为它掌握了全球高科技制造的原材料阀门,让美国的“科技封锁”第一次感受到供应链的反噬。特朗普对这一举措非常错愕不满,立刻发了网文,扬言要以更高的关税制裁中国。
中美两国的科技与人工智能战争。(图片来源:网络)
特朗普的东南亚布局:马来西亚为核心战略枢纽
在这两大国对峙格局下,特朗普10月26日在吉隆坡签署的贸易协定显得极具战略性。在吉隆坡的东盟峰会同一天,特朗普还见证了缅甸与泰国签署的和平协议。这项协议除了突显美国在区域稳定的贡献,实质上为美国在东南亚南翼布局了地缘战略走廊。
缅甸-泰国地带连接印度洋与中南半岛,是中国“一带一路”西南通路的重要节点,过去有着边境冲突、政治动荡、缅甸电子诈骗园区等痛点。美国此刻介入并且见证和平,等于在该走廊插上了外交旗帜,直切中国资源心腹地带,向东盟区域国展现美方的世界维安实力,也为美方贸易与资源通道创造了安全岛。
马来西亚首相安华到机场迎接特朗普。(图片来源:德国之声)
值得注意的是,马美签署的互惠贸易协定里,除了对马来西亚19%的关税,还有关键矿物合作——马来西亚承诺不限制对美出口稀土与关键矿产,并将鼓励扩产。在各个合作项目中,最提亮的就在这项稀土协议。这份协议在美国被中国“卡脖子”的时候,马来西亚为美国打开了东南亚的稀土新通道。美国借由马来西亚与澳大利亚莱纳斯(Lynas)建立的“澳洲供矿——马来西亚提炼加工——美方采购”的闭环,在被中国稀土垄断上,进而从马来西亚这边得到稀土货源。
马来西亚为美国打开了东南亚的稀土新通道。(图片来源:网络)
特朗普东南亚此行不会单纯的贸易谈判,而是地缘政治、稀土供应链的重新布阵。马来西亚拥有的千万吨稀土储量,位于关丹的莱纳斯运营工厂长期在提炼稀土,如今成为中美地缘棋局的资源、产业、地缘枢纽地带。特朗普这次在吉隆坡兵家之地起舞,项庄舞剑意味浓厚,表面看着在东南亚维安又谈贸易合作,实则在牵制中国。
马来西亚的时代契机
在中美逐渐脱钩的背景下,全球制造业出现“去中国化”与再平衡的趋势。马来西亚的稀土,加上成熟的电子半导体封装产业,成为了半导体厂商、数据中心转移产能的理想落脚点。在鹬蚌相争之时,马来西亚政府如何抓住这个时代契机,展示灵活平衡外交、让中美在本区域继续付出,在两个大国较量时获取资源趁势提升国力,就看马来西亚政府的智慧了。
▌延伸阅读:陈丽娟专栏《东声西语》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