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乐活系述

小红书“出海”:从研究室的一问到全球传播的思考

三年前,初次与一位博士生会面时,我想了解她的研究构想。当时,她只表示希望做一个关于“小红书”的课题。

那是我第一次为她的博士论文提案提供指导。我问她:“你想研究小红书的什么?”她回答得含糊,只觉得这个平台很热,年轻人多,变化快。我点头,但心里明白:这样的想法还远远不够。

我告诉她,一篇博士论文必须有清晰的传播理论支撑,并需要触及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传播,不只是观察现象,更是理解人在信息洪流中如何生存、表达与定位。

一篇博士论文必须有清晰的传播理论支撑,并需要触及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图片来源:Freepik)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她开始聚焦于“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这一传播过程中的核心现象,逐步理解人们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建构身份,以及这种建构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那时,我正好投入于“积极老龄化”(active aging)课题的研究,尤其是银发族在数码空间的活跃度,以及“银发网红”的崛起。我建议她:“为何不尝试关注小红书上的老年用户?他们是社交媒体上最被忽视的一群人,却拥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从那一刻起,这名博士生便踏上了一段深刻且充满人文温度的研究旅程,这也让我作为导师深感欣慰。

为何不尝试关注小红书上的老年用户?他们是社交媒体上最被忽视的一群人,却拥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图片来源:Freepik)

她的博士研究即将完成,目前正积极撰写并投稿学术期刊。两篇文章已成功发表,另有多篇正处于审稿阶段。

其中一篇新近发表的文章《数字时代老年群体的社交媒介使用与主观幸福感》,可视为其博士论文的中文精华版。文章聚焦于小红书上的老年用户,探讨他们如何通过平台进行“积极”或“诚实”的自我呈现,并在过程中感受到社会支持,进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该研究综合Goffman的自我呈现理论、Kim与Lee关于社交媒体与幸福感的模型,以及自我决定理论中关于自主性、归属感与自尊的概念加以诠释。

实证数据显示,相较于“积极包装”式的呈现,诚实真实的自我表达更能提升老年用户的主观幸福感;同时,粉丝数量也显著影响老年人对社会支持的感知。

在我看来,这项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社交媒体是年轻人专属”的刻板印象。它提醒我们,老年人在网络世界中同样渴望被理解、被认同、被连接。他们不是被动的观众,而是主动的表达者。

老年人在网络世界中同样渴望被理解、被认同、被连接。他们不是被动的观众,而是主动的表达者。(图片来源:Freepik)

另一篇文章则聚焦“小红书的出海现象”,这是她在研究过程中自然浮现出的新方向,而非最初设定的目标。

她发现,小红书不仅在中国大陆广受欢迎,尤其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北美等地的使用率也在快速增长。她观察到,平台正以“rednote”之名走向全球,尤其在全球华人社群中逐渐成为“生活方式指南”的数字据点。

这一发现引发了她的进一步思考:小红书“出海”,究竟是在传播中国经验,还是迎合国际市场?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落地,是坚持本土风格的输出,还是进行策略性的在地化适配?

我们反复讨论后,我建议她思考一个核心概念对比:“本土国际化”(localization of the global)与“国际本土化”(globalization of the local)。她随即将研究视角从社群互动扩展至文化传播,从用户经验转向传播策略,进一步剖析小红书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建构其“技术—内容—商业”三位一体的传播逻辑。

小红书“出海”,究竟是在传播中国经验,还是迎合国际市场?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落地,是坚持本土风格的输出,还是进行策略性的在地化适配?(图片来源:Freepik)

回顾整个研究历程,我看到的不只是论文结构的逐步完善,更是一个学术灵魂的不断沉淀与拓展。

学术研究,本质上就是知识与现实之间的一场深度对话:从一个模糊的热门话题出发,在导师引导下聚焦理论,于田野调查中探寻意义,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在反思中提出回应。

这名学生并未止步于数据的呈现,也未沉溺于叙事,而是勇于提出跨领域的批判思考。她质疑小红书在海外使用中是否因滤镜与“精致内容”而制造文化隔阂,也敏锐指出平台在全球传播中所承载的“柔性国家形象”功能。

她质疑小红书在海外使用中是否因滤镜与“精致内容”而制造文化隔阂,也敏锐指出平台在全球传播中所承载的“柔性国家形象”功能。(图片来源:Freepik)

这,正是我最感欣慰之处:她不再只是“研究小红书”,而是透过这一平台,洞察一代人的社交文化、全球传播路径,乃至国家软实力的隐性输出。

这名勤勉踏实的学生,眼下正迈向她学术旅程的重要里程碑——博士论文的正式提呈。谨在此送上我最诚挚的祝福:愿她提呈顺利、答辩圆满,不仅顺利毕业,更在未来的教学与研究路上坚定前行。她的探索精神与批判思维,已显现出一位新生代学者的风范。相信她将继续以专业素养与全球视野,为学界贡献智慧,为社会注入温度,也为国家与世界的沟通与理解搭建桥梁。

延伸阅读:张炳祺专栏《乐活系述》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2 / 5. 评分人数: 5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张炳祺

drchangpengkee@gmail.com

公关院士。中学毕业后初为大马皇家空军地勤,自修考入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踏入企业公关领域,随后离职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并投身学术界。2022年荣休于国立大学,目前仍继续在政府与私立大学担任博士导师,同时在泰莱大学推动积极老龄化项目。著有《1/3人生哲学:公关小品60篇》。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