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性本善

恋童性犯罪

支持 Supported by  

“警方捣毁一个‘恋童性犯罪组织’,逮捕11名男女包括一名本地主谋,救出5名两个月至5岁的孩童,揭发这个组织不只性侵年幼孩童,更把孩童受性虐待的照片和视频分享到暗网,赚取钱财和满足欲望!”

当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的那刻,我几乎无法继续往下读。一个还未学会翻身、未曾叫出“妈妈”的婴儿,本该是家庭里最柔软、最该被呵护的生命,却在成人的交易与欲望中,沦为最无助的牺牲品。这残忍的案件揭示了三个现实:儿童的脆弱、社会的失守、以及加害网络的隐秘。

这些隐秘而残酷的现实,提醒我们必须警醒和行动。保护儿童的纯真与安全,是社会每一个成员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通过教育、法律的完善和社区的共同努力,才能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与安全中成长,远离伤害与恐惧。

只有通过教育、法律的完善和社区的共同努力,才能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与安全中成长,远离伤害与恐惧。(图片来源:Freepik)

新闻里提到,犯罪分子以金钱和所谓的“生产费用”交易,从单亲妈妈手中带走新生儿。有人第一时间可能会指责为人母亲者怎么能把孩子交出去?可是我们可曾想过,一个母亲在什么样的孤立与绝望中,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社会缺位的写照。若我们真的有足够的孕产支持系统,若单亲妈妈能够得到稳定的补助与托育援助,若她们有安全的庇护与心理辅导,或许孩子就不会被当作筹码交易。

更让我感到心惊的,是犯罪分子竟能在街区中,寻找无人照看的孩子。他们把目标锁定在家中没有成人看顾的小女孩。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社区防护网形同虚设。孩子们孤零零地待在屋里,成了被窥伺的猎物。而邻居呢?或许只是拉上窗帘,选择不去看。

非洲有一句谚语这么形容:“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它要表达的意思是说,一个孩子的成长,不只是父母的责任,而是需要整个社区、社会共同的支持与守护。

但我们的“村庄”呢?在哪?

一个孩子的成长,不只是父母的责任,而是需要整个社区、社会共同的支持与守护。(图片来源:Freepik)

当一个孩子长时间独处无人照顾,没有人会觉得这是危险的信号,没有人会主动伸出援手。于是,孩子在最日常的巷子里,被一步步拖入地狱。

新闻中警方还揭露,这些婴儿与孩童被拍摄成影像,再通过Telegram群组与暗网进行分享、交易,甚至交换。

性学研究里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当欲望被彻底脱离人性和伦理的边界后,它会寻求“商品化”。孩子,不再是孩子,而被当作“影像素材”或“货币单位”,在一群人之间流通。

这是数字时代的最黑暗裂缝。互联网本应是人类交流、学习、创造的空间,如今却被某些人当成匿名的遮羞布,把最血淋淋的罪行包裹起来。更可怕的是,它不只是一桩单独的罪案,而是一整个“产业链”,有供给,有需求,有分工,有利润。

这不只是刑事问题,而是社会已经生病的投射。只要还有人愿意“消费”,儿童性剥削就不会停止。

互联网本应是人类交流、学习、创造的空间,如今却被某些人当成匿名的遮羞布,把最血淋淋的罪行包裹起来。(图片来源:Freepik)

但每一次儿童性侵案件曝光,我看到的就只是一则新闻报道,还有阅读者的愤怒、震惊,但很快又回到沉默。我们似乎缺乏一个真正有效的保护系统。现行的法律再严苛,如果执行与监督不足,仍然无法让潜在的施害者感到畏惧。所以我们可否从制度去强化守护力,比如社区邻里的强制通报、跨国警务合作、网络监控机制等等,都必须随着数码犯罪日继严重而升级。

而马来西亚的性教育体系里,关于“儿童身体自主权”的启蒙仍旧不足。多少孩子不知道如何分辨危险,多少父母依旧讳莫如深,不敢和孩子谈身体、界限与拒绝权。性学研究早已指出:让孩子从小理解“身体属于自己”,是防止侵害的第一步。但我们,却常常在羞耻与沉默中,放弃了这道最基本的防线。

与此同时,社区对弱势家庭的援助严重不足。单亲妈妈、移工母亲、经济困窘的家庭,常常处在社会的边缘。这些空白,就是犯罪组织渗透的入口。

面对这样的罪行,社会必须学会打破沉默。沉默,才是施害者最好的保护伞。(图片来源:Freepik)

面对这样的罪行,社会必须学会打破沉默。沉默,才是施害者最好的保护伞。当你看见一个孩子长期无人照顾,当你发现某个邻居行为古怪,当你在网络空间里偶然撞见非法内容,沉默只会让黑暗扩散。举报机制需要更畅通,公众教育也需要更积极。

性学的研究一再提醒我们:“性并非天生的暴力,它应当是情感与亲密的延伸。”但当社会压抑、扭曲与遮蔽了健康的性教育,欲望就可能以最畸形的方式喷涌。恋童癖并不是“另类的喜好”,而是严重的心理偏差与权力滥用。当这种偏差没有被及时发现与介入,它就会向外寻找最脆弱的目标。

每一个孩子的诞生,都是最柔软的生命。他们的哭声、笑声与天使的睡颜,本应是人世间最无辜的存在。若社会连他们都保护不了,那我们所谓的发展、文明与繁荣,又有什么意义?

守护孩子,不只是防止个别的悲剧,而是守护人性最后的底线。一个真正健康的社会,不是看它盖了多少高楼、开了多少工厂,而是看它是否能让最弱小的生命安然长大。如果连一个连婴儿都无法保护的社会,真的谈不上所谓的文明。

如果你也有阅读到这起案件,我就想请问在社会体制下的大家?“下一个孩子,能否在我们眼前得到拯救?还是依旧要在沉默与冷漠里,消失无声?“

延伸阅读:郑珍珊专栏《性本善》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郑珍珊

chinsan88@gmail.com

游走各中小学推广性教育。深切体悟“性是科学的、性是快乐的、性是自然的、性也是美好的。”任何性议题一点都不需要过于隐秘不谈,尤其对身体的认识与接纳应该是浑然天成。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