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情绪有价

“惧裂”电影:从焦虑和欲望通往分裂与毁灭

《惧裂》The Substance电影,又称完美物质,于2024年10月在台湾和香港上映。因涉及裸露和血腥画面,极可能无缘在马来西亚上映。这部电影以血腥和悬疑方式讽刺社会的审美暴力以及扭曲的审美观,荣获2024年第77届康城影展金棕榈奖的最佳剧本奖。

这部电影描述着过气好莱坞明星-伊丽莎白在50岁当天,被主持多年的健美操电视节目开除,自己的大型海报被拆除等情况,最后选择铤而走险运用了“完美物质”(The Substance)以分裂出了更年轻貌美的自己。这个过程,50岁的伊丽莎白和年轻的自己需要保持微妙的平衡,因为他们是一体的,是无法逃离彼此。(You are one, you cannot escape from yourself.)但是,这个平衡最终还是被打破了…

这分裂的过程中,50岁的伊丽莎白和年轻的自己需要保持微妙的平衡,因为他们是一体的,是无法逃离彼此。但是,这个平衡最终还是被打破了。(图片来源:网络)

这部电影有好多的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当中最直观的是年龄和容貌焦虑。电影中,伊丽莎白曾是奥斯卡影后,因为年华逝去同时无法接受自己老去,选择用尽全力得到那个年轻的、年华正茂的另一个自己–苏(Sue)。这归因于她生命所建立的信心是通过被他人喜欢、被他人关注、被他人爱慕的形象,年轻美丽的容貌和皮囊是她唯一感受到自信心的方法。于是,她决定用了“完美物质”(The Substance)的药物来分裂自己。

平凡人的我们也无可避免地对容貌和年龄感受到焦虑,不只是为了自信心和他人的喜爱,更是因为要面对身体和大脑的退化、健康的威胁,被时代取代的恐惧等。也许,生命在面对年华逝去,除了紧抓着保持最好的状态,更是要学习放手–体会生命之流、接受生命的老去、接纳生命的实相,我们会发现老去的自己是带着深刻的智慧与内在安稳的沉淀感。

我们要学习放手–体会生命之流、接受生命的老去、接纳生命的实相,我们会发现老去的自己是带着深刻的智慧与内在安稳的沉淀感。(图片来源:Freepik)

生命在不同阶段,会面对不同而深刻的焦虑,如:35岁左右开始焦虑我到底是谁?我活了生命的一半了,我要的是什么?现在工作是否适合我;而55岁左右面对退休、面对老去和死亡的焦虑。这些焦虑的过程,是无可避免的,我们不需要回避这些感受,而是通过焦虑感来思考自己的生命的需求和深度,让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贴近自己。

这部电影也带来“分裂”的这个主题。当伊丽莎白分裂了年轻的自己-苏(Sue),同时不断强化“年轻貌美”以及“万人景仰”才是最好的,才是值得追求的信念,这让伊丽萨白更泥足深陷。这个“分裂”在电影中,从肉体的分裂也逐渐演化成内心的分裂,变成苏(Sue)对伊丽莎白的厌恶,以及伊丽莎白的肉体被透支了,却也念念不舍那再度被“万人景仰”的可能性。就像上瘾行为,明明透支了健康,却也无法放手。

这个“分裂”在电影中,从肉体的分裂也逐渐演化成内心的分裂,变成苏(Sue)对伊丽莎白的厌恶,以及伊丽莎白的肉体被透支了,却也念念不舍那再度被“万人景仰”的可能性。(图片来源:网络)

这种“分裂”,在任何人的内心也是常发生的。如果你常自我责备、批评和怀疑自己,其实你就是在分裂-就像内心的苏在攻击不完美的“伊丽莎白”,继而对自己产生了自我厌恶和嫌弃。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的,不可能时时刻刻在行为、情绪、内心层面都呈现理想的状态。如果我们不全力爱着看似丑陋和不理想的自己,那最后的结局,只会不断地上瘾和分裂,最终成为了一个执着和扭曲的自己,就像电影里的结局。正如电影里的提醒:所有的分裂都是自己,我们是离不开自己的。(You are one, you cannot escape from yourself.)

人生最终要学习的–与自己和解;学习允许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迈向一个自我接纳和整合的过程。有些人用的方式是“爱自己”、有些人的方式是“认识和包容自己”,有些人是“认清实相和迈向真实”,这些都可以让我们从内心的分裂和空洞(Hole)迈向完整(Wholeness)。看着电影中的审美暴力和扭曲的审美观,我联想起美学大师蒋勋的一段文字:“美应该是一种从容,美应该是生命中的一种悠闲,美应该是生命的一种豁达。如果处在焦虑、不安全的状况,美大概很难存在。”

人生最终要学习的–与自己和解;学习允许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迈向一个自我接纳和整合的过程。(图片来源:Freepik)

如果我们建构的生命美学,不再是完美和虚幻,而是通过大众的审美转向生活的美学:踏实的、体验的、真实的、不完美的。不再纠结于被人喜不喜欢和认不认同,而是体验周遭的生活、和别人经营真诚而不完美的关系、感受和经历自身的情绪、品味人生的不圆满。只有活得更加真实和安定,才能摆脱社会所带给我们的扭曲审美以及大众的眼光所形成的囚笼。

延伸阅读:张志伟专栏《情绪有价》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7 / 5. 评分人数: 6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张志伟

热爱故事、人性和心理的生命陪伴者,相信情绪有存在的价值。现为马来西亚注册与执证辅导员。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