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马不停啼

从错画国旗到拒绝原谅:愤怒之外,我们能否宽恕?

英谚有云:一图胜千言。没想到,一张寓意马中两国风雨同舟的插图,因大马国旗疏忽遗漏了象征伊斯兰的“新月”图案,而一图激起千层浪。这起事件迅速演变成政治风暴,不仅《星洲日报》总编辑和副编辑主任被停职,警方也已介入调查。今日上午,土著权威组织青年团9名成员更到该报总部前抗议,拒绝接受道歉,并要求即刻开除两名编辑,否则将促请内政部吊销《星洲日报》的出版准证。

土著权威组织青年团9名成员到该报总部前进行抗议。(图片来源:星洲日报)

是的,如同国家元首苏丹依布拉欣所说,这是一个“不能接受”的错误,毕竟国旗象征国家主权和国民身份。然而,这件事是否真如土权青领袖伯兹高喊的“没有原谅的余地(Tiada maaf bagimu)”?

一、国旗失误成借口,掩盖政治操作的真实意图

这场看似“捍卫国家象征”的抗议,其实掺杂着明显的政治动机与族群动员。从抗议口号到“不接受道歉”、要求吊销执照和人事清算,这类行动不再是为了捍卫国旗、理性争议,而是借错印事件捞取政治资本,在族群之间制造更深的误解与对立。

这些组织并非媒体伦理的守门人,他们的真实诉求也不是新闻质量,而是如何将错误武器化、将编辑政治化、将新闻议程扭曲为种族议程。

星洲日报于4月15日刊登道歉启事。(图片来源:星洲日报)

这不仅无助于提升国民团结,反而使新闻工作者在极大压力下,陷入“自我审查”的困境:谁还敢画国旗?谁还敢报道涉及马来象征的议题?

二、失误之后,是否还有原谅的空间?

面对无心之失和诚挚的道歉,一句“没有原谅的余地”,令人不寒而栗。斋戒月才过去不久,宽恕的价值就被淡忘,也将整个社会推向无容错空间的极端惩罚文化。

自诩为多元文化国家的大马,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可学习宽恕。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说:“原谅他人,是你灵魂最美的装饰。”耶稣说:“你们中谁是没有罪的,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孔子也教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哲学家玛莎·纳思邦在《愤怒与宽恕》中指出,现代社会必须超越“报复式愤怒”,转向更具建设性的“过错修复”。一个成熟社会,不应该是持零容忍态度,而是知道何时该宽容,容许人们修复错误。

哲学家玛莎·纳思邦在《愤怒与宽恕》中指出,现代社会必须超越“报复式愤怒”,转向更具建设性的“过错修复”。(图片来源:Savoir)

三、AI时代的风险与新闻业的压力

目前舆论普遍认为,该图很可能由AI绘制或辅助完成,因而在国旗漏了新月图案。这种技术性失误确实低级,毕竟一份报纸经过数位编辑层层把关,尤其是封面不应该出现这样严重的失误。这本应成为改进新闻编辑机制与AI使用伦理的契机,却反被骑劫利用为政治打压的借口。

AI席卷全世界的浪潮已无可逆转,在编辑流程中使用人工智能,效率可以提升,但错误的风险也同步增加。真正应当关注的,是媒体是否有及时修正的能力与机制,而非将一次过失当成蓄意挑衅。

安华认为应给予《星洲日报》解释与道歉的机会,帮呼吁各界切勿反应过度。(图片来源:星洲日报)

更何况,《星洲日报》已在事发当天第一时间承认错误、发布多语道歉并修正配图,后续更采取停职处分。对《星洲日报》赶尽杀绝,让全马数千名员工一同承担几个人的过失,符合比例原则吗?这是否是最适当且必要的惩罚?

四、我们是要捍卫国旗,还是制造寒蝉效应?

在这场风波中,不只部分马来社群情绪高涨,华社内部也不乏对《星洲日报》的批评声浪。部分华人读者对星洲的不满,源自对中国势力渗透本地媒体的担忧与厌恶。封面刊登习近平署名文章,却将前首相敦阿都拉逝世的新闻放在小角落,引发不少人质疑:星洲是否过于亲中?是否已偏离马来西亚人的立场?

但我们也应看到,许多人对星洲日报的认知仅限于社交媒体,对该报的全貌缺乏了解。例如,星洲日报全国版第二页长期设有《暖势力》栏目,报导各地正能量新闻,弘扬善意;而《我们》栏目则记录跨族群的温情互动、社区建设与国家团结的内容。这些内容不是社交媒体流量的宠儿,却是媒体责任的日常坚守。

社媒上一些“关闭腥臭日报”、“干脆吊销执照”的极端言论,也是一根竹子打翻一船人。在这些舆论浪潮背后,是无数编辑、记者、摄影,不辞辛劳地走入民间,上山下海进行采访。他们或许不能决定封面大标题,却默默撑起媒体的专业价值。

然而,《星洲日报》也确实必须痛定思痛:为何作为马来西亚华文第一大报,逐渐失去民心?未来的星洲,必须坚持“以马来西亚人为本”的定位,保持独立性和专业性,如此才能在风波之后重建信任,重新赢回得来不易的公信力。

结语:在愤怒与错误之后,愿我们仍能宽容

在媒体业面临巨大压力的今天,马来西亚需要多语媒体和跨族对话。如果《星洲日报》的执照真的被吊销,那将是大马媒体的巨大损失,新闻自由将严重限缩。

错误在所难免,错就要认,打就要企定。愿这场风波让所有媒体更深刻地检讨新闻编辑机制,加强内容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若社会的戾气益发加深,非黑即白的敏感带越来越多,大马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图片来源:iStock)

我们更应该明白,宽恕不是软弱,而是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在捍卫国家象征的同时,宽恕与和解的精神更可贵。若社会的戾气益发加深,非黑即白的敏感带越来越多,大马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延伸阅读:马俊泓专栏《马不停啼》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1 / 5. 评分人数: 1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马俊泓

马俊泓,千禧有痣青年,自由的灵魂。新纪元中文系毕业生,群议社社员、曼绒文友会理事、新纪元校友会理事、隆雪华青理事。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