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东声西语

暗杀与封杀——查理科克与户晨风的言论代价

支持 Supported by  

2025年9月10日,美国犹他州(Utah Valley)大学的一场公开演讲现场,子弹划破空气,年仅31岁的保守派青年柯克(Charlie Kirk)当场遭遇暗杀、脖子中枪后立刻倒下,其言论立刻被掐断、声音嘎然而止。

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互联网世界,一位被称为“草根代言人”的27岁网红——户晨风,遭到全面封号。从9月17日的微博、抖音、B站等被清空所有视频,封禁其所有账号、视频、评论——没有子弹的声响,却是一种制度化的“无声杀”。户晨风 的账号集体“消失”、没有血腥,没有枪声,却同样是另一种方式的“斩断声音”。

查理科克10日在犹他谷大学举办问答活动,期间遭枪击死亡。(图片来源:德国之声)

这两个故事发生在截然不同的制度与文化语境下,却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相似点:当言论变得尖锐且触碰权力神经时,说话的人往往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查理科克、户晨风是谁?

柯克是美国保守派,他 2012年创立了美国转捩点(Turning Point USA),柯克就把高校作为保守主义的主战场、走入校园和学生对话、反抗左派议程的渗透。他的集会演讲和播客火力全开,支持特朗普、反对“觉醒文化”、抨击移民政策、批判进步主义、反对女性堕胎、反对多元性别,几乎每一句都足以点燃保守派年轻人的激情,同时也刺痛自由派的神经。柯克踊跃走入校园和学生直接对话辩论,言论犀利直白,往往让很多学生无以反驳。

户晨风是中国网络世界里逆袭的草根代表,从一个汽车修车工人逆袭成为高收入的网红。(图片来源:网络)

在美国左右派高度撕裂的政治气候中,柯克的名字已是一个代表、一个符号,对右派支持者来说是“勇敢的真话者”,在反对者眼里,他是极端化的推手,加剧了社会撕裂。正因为此,柯克被左翼份子视为眼中的“靶子”。始料不及的,反对者的子弹比辩论更快地结束了他的言论。

户晨风则是中国网络世界里逆袭的草根代表。他连大学都没有上,从一个汽车修车工人逆袭成为高收入的网红。户晨风的直播朴素、没有精致的包装。他的直播带出来了社会贫富悬殊的真实面、他推崇苹果特斯拉,并且把人事物标签成“苹果人/苹果房/苹果学历”及“安卓人/安卓房/安卓学历”。他甚至认为,“苹果人”应居住在山姆会员店(Sam’s Club) 、有苹果直营店、有国际机场、有若干地铁线路的城市。

言论自由VS社会撕裂

这种直击现实的表达,在中国的网络语境下显得格外有风险。户晨风使用“苹果 / 安卓”标签,将消费、身份、阶层捆绑,对社会秩序构成潜在扰动,有人批评他的“苹果人/安卓人”区分是通过消费符号制造阶层对立,实质是用手机品牌标签来强化社会分裂感。随着户晨风粉丝数量激增和公开其高收入和缴交的税收,他最终还是触碰到舆论的红线,所有账号被一夜封禁,从此被禁声。

柯克是知名的特朗普支持者。(图片来源:德国之声)

把这两起事件放在一起,我们可可以看到很多相似处。柯克和户晨风俩在草根都是具有公共影响力的人物。柯克在美国年轻保守派群体中是明星人物;户晨风在中国网民尤其是草根群体中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柯克和户晨风都各自代表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柯克的保守主义和户晨风的“崇洋媚外”(苹果/特斯拉,相信西医),前者柯克成为了左派及“觉醒文化”的对立者,后者户晨风则成为了西方品牌的拥护者。这种二元对立既容易激发情绪,也容易形成阵营壁垒,是自媒体上成了流量噱头,在引发社会反思的同时,也某种程度激化了对立。

柯克是枪械暴力的牺牲品,他被暗杀的生命终结永不可逆。柯克的离开某种整度在美国社会更让保守主义凝聚一起。柯克的悼念会在亚利桑那(Arizona)的State Farm Stadium进行,凝聚了9万民众前往参加。美国总统特朗普、副总统万斯、特斯拉CEO马斯克等,都出席了其追悼会。反而户晨风的被封杀和网络禁言,属于舆论平台管理问题,平台封禁往往以“违规”概括,缺乏法律上的公开解释。一般在中国的封杀事件则会随伴着成为“敏感话题”,会伴随着信息屏蔽,民众的讨论空间会被局限。

从柯克的暗杀案和户晨风的封杀案来看,手法是不可比较的,但是结果都是被“禁言了”。 这两起事件提醒我们,言论和权利、社会撕裂、公权力息息相关。有人说在美国,言论自由的代价是一颗子弹终结生命,在中国的言论自由代价则是平传播渠道被封禁、删除。有人说美国很自由但看似很不安全,在中国看着挺安全但是却不太自由,我想这种言论的表达和社会的秩序,都是各有其国情及国家治理方式。

滥用枪械夺取人命,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是违法的,柯克的死亡是极端的暴力;而户晨风的被封杀则是无声的制度化制裁。在网络无疆界的这个时代,我们要如何做到线上线下要安全又自由地发言,是一个时代的难题。

延伸阅读:陈丽娟专栏《职在四方》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陈丽娟

christylklk@gmail.com

中国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硕士。著有《美国职场——大马文科生勇闯硅谷科技大厂》。曾任星岛日报新闻记者、美国加州圣荷西市议员办公室助理、苹果公司审核政策专员等,目前任职于字节跳动的商务关系部。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