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书多输少

《被讨厌的勇气》:愤青与哲学家的交锋

一旦翻开《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以对话体写成的小说,很少人能轻易把它放下。从一个时下愤怒青年敲门挑战提倡“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的哲学家开始,针对人生一箩筐尖锐课题的对谈,就此展开……
(图片来源:网络)

“决定论”与“目的论”

第一次愤青与哲学家的交锋,后者就点出了这么一个命题:我们种种的行为,并不源自过去的原因,而是基于我们决定的“目的”。比如愤怒——我们不是因为愤怒而吼叫,而是因为吼叫能达成自己想要的目的而制造了愤怒。

不信么?书中说了一个几乎人人都有类似经验的场景:一位母亲与女儿正大声吵架。忽然电话响起,母亲接起电话,发现是学校打来的,声音与态度立即转为客气、礼貌的态度。但在放下电话之后,又瞬间对女儿大骂起来。母亲的愤怒显然是可以随着对象操控自如的——在这里,愤怒成为了威吓孩子,让他们快快顺从自己意志的“工具”。

(图片来源:网络)

哲学家直接点出:当我们要将目前的行为归因于“过去的种种”时,何不诚实地问问自己,我们究竟有何隐藏的终极目的?

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另一个更爆炸性的交锋,是哲学家的断言:“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困扰我们生活的,常常不是工作或学习的问题本身,而是介意别人的眼光或评价。

哲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觉得自己总有天生的不足之处而想要改进。正常的自卑感能让人具有上进心,极力面向理想中的自己发展。但在许多情况下,自卑感会扭曲成自卑情结或自我优越——前者是将自卑感当成自己的无法成事的藉口,后者则是藉由“炫耀”自己的不足想要高人一等。我们对他人认可的渴求,变成了自己人生的枷锁。

课题分离

要从人际关系的枷锁中解套,哲学家要我们学会“课题分离”的原则。每当面对选择状况时,问问自己这个决定的结果,最终是由谁来承受 ?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想要攻读艺术,父母大力反对,一个用吼叫,一个用淚水,口口声声说着担忧孩子以后的生计。这里,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是“孩子的课题”,应该由孩子自己决定,而父母在这里,显然一脚踩进了不应属于他们的课题。

课题分离让我们一举摆脱人际关系的烦恼,从事事需要别人认可的困局中解脱,进而为自己负责。

人生的意义

说了那么多,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哲学家说,一般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赋予人生意义的是我们自己。要创造意义,只要我们意识到——我们能对别人有所贡献,即使这个贡献无法眼见——幸福感也油然而生。这里,有所贡献并非来自于他人的评价,而是自己对整个人类社群所贡献的一己之力。人,只有在觉得自己有价值时,才能有勇气。

当然,哲学家还有好些对人生的洞见与行动指南。这里就留给读者从这本书中去发掘和品味。

(图片来源:网络)

重新被认识的心理学大师

行文至此,谁是这位哲学家呢?书里的无名哲学家,其实就是岸见一郎的化身。他是日本知名的心理谘商师与哲学家,是德国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追随者。阿德勒在当年的德国心理学界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但其心理学思想更像是一套了解人性真理后,去实践的生活哲学。人际关系与沟通大师戴尔·卡内基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都深受其影响。

这本《被讨厌的勇气》原书于2013年在日本问世,盘踞日本亚马逊畅销榜一年,随后的中译本更在台湾和中文世界掀起阿德勒热潮,重新让世人认识其思想。

(图片来源:网络)

2017年日本电视台,还推出同名刑侦连续剧,将阿德勒思想嵌入在剧情中。本书在日本社会形成的风潮,可见一斑!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 / 5. 评分人数: 1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陈燕明

IT企业人,跟随互联网在马来西亚的发展一路走来。享受大量阅读,探索不同的观点与可能。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