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METOO运动几个月前突然爆发蔓延,一轮风风火火,无数加害者被社会性死亡后,一切喧嚣又似乎告一段落。爆点总是瞬间发酵又稍纵即逝,回顾2017年,美国开启METOO运动第一炮之际,《纽约客》(New Yorker)刊登了一则应景的短篇小说〈猫派〉(Cat Person),短短一个周末里就成为全美最热门的讨论话题,主要是因为文中所描绘的令人不安的浪漫,似乎让无数女性产生共鸣。
美国作家克莉丝汀·鲁潘妮安(Kristen Roupenian)凭这则短篇小说声名大噪,乘胜追击推出了首本作品集“You Know You Want This”,中译版《猫派》。这是一本集结坦率、残酷、不安、淫乱、情绪化和令人大开眼界等元素的短篇集。12则短篇小说描述各种——父母、性、朋友、恋人,甚至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每则故事的剧情开篇看似正常,但发展走势都彻底失控。
听到METOO,一般人或许会直观认为小说里必定充斥着对父权的声讨,撕破男子的虚伪和怒斥他们的不忠。小说中固然有如此一面,但作者要表达的价值不限于控诉,字里行间还有一种审视男性与女性的视角,挖掘复杂关系中的人性之劣。
说回那部现象级的短篇小说〈猫派〉,故事描述一个20岁的女大学生玛歌,和一个34岁大龄男子罗伯特的一段暧昧关系。玛歌在当地影院打工时,认识了罗伯特,到底是谁先撩谁的?两人有不同的答案,交换通信方式后就展开长时间的短信交往。刚开始的剧情发展有种美国浪漫喜剧的色彩,不过这不是传统俗套的爱情故事,而是年轻女子在现代约会惊险记。
“他们几乎仍旧简讯不断,除了讲讲笑话,还稍微聊聊每天做了什么。他们开始互道早安晚安,当她问他一个问题时,他没有马上回答,她就会感到一阵焦急的渴望。”
约会的男子就像是个巨大的谜团,通篇由玛歌作为第一视角,交代34岁微胖神秘男子的外型与个性。一开始短信交往时,被对方“暖男”情调所吸引,然而之后真正约会时,却发现种种不协调,糟糕的接吻、笨拙的性爱后,玛歌开始反悔,但是约炮明明是她起的头,进入戏肉前临门一脚突然放弃,恐怕会让人觉得自己有公主病,于是硬着头皮上。
“肚子又肥又松,还长满了毛,玛歌看到他这副德行,心想:噢,不会吧。但这件事是她起的头,要怎么让它停下来呢?想到这个难题,她不知所措,她认为自己拿不出必要的机智和委婉。她不是害怕他会逼自己做她不愿意的事情,而是在她为了促成这件事做了那么多动作后,又坚持他们现在停下来,会显得她有公主病,很任性,就像是去餐厅点了东西,等食物送上桌,又改变心意要退回去一样。”
完事后玛歌回到宿舍,陷入要不要停止这段关系的纠结中,室友见状就帮玛歌发了一段“分手”的短信,接下来的发展,在出乎意料中失控。
〈猫派〉在纽约客网站爆红后,有人不以为意,认为这不就是女大学生约炮后不满意,分手后被渣男言语攻击的故事,然而重点不是在一夜情,而是男生从温柔善良到歇斯底里的情绪转变。
〈猫派〉细腻写出女性与陌生人暧昧时,情感关系萌芽阶段伴随的试探、期待与摸索,在性别意识和权力关系的暧昧角力下,产生的羞耻感、恐惧、不安。加上短信等现代沟通方式对性格的误判误读。从一开始的陌生感引起了好奇与兴趣,对幻想出来的亲密关系一再试探,深入了解认清事实中,发现骑虎难下。
本书每一篇小说都呈现出一种近似无情的坚决,叙述者快速且凌厉地推进故事,敢于让一切发生,也敢于让主角陷入无底深渊。确实,小说中的人物也往往拥有一种潜在的自我毁灭与自我放逐的倾向,会将日常生活抛之脑后,做出那些令外人都难以理解和同理的决定。
每一篇短篇小说都充斥着不安和诡谲的气氛,两性之间微妙的权力相争与表面互动下,除了大量情绪不断变换之外,内心暗流汹涌难以捉摸。翻开《猫派》像是打开十二个盲盒,作家克莉丝汀·鲁潘妮安用高超的故事叙述,完成了一种当代情爱小说,进而探讨更深层次的人性阶段。
当代青年的感情生活里究竟存有多少恶意?对于这个问题,就要交给每一位翻读《猫派》的读者。
延伸阅读:张以柔专栏《以柔克刚》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