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约了朋友到购物商场的某家连锁商店用餐,侍应安排我们入座后,什么也没说就在桌上放了一个夹着一张二维码的小夹板。我和朋友心领神会,拿起手机扫描二维码(QR Code)浏览菜单,我抬起头正打算和他讨论吃些什么时,却发现他的手机似乎因为线路问题一直进不了点单的页面。
我问他要用我手机看吗?他拒绝并举手要求侍应提供一份实体菜单。侍应一开始用餐厅奉行“电子点餐”的理由搪塞,要求朋友用手机扫码再试试看。朋友表示自己用手机试了几分钟都不成功,指着餐厅柜台的一叠菜单问侍应,这里明明有实体菜单,为什么不可以拿一本给我看呢?在朋友的再三要求下,侍应翻了一记清晰可见的大白眼,心不甘情不愿地从前台拿出一本纸质菜单给我们。
“翻白眼侍应”把实体菜单递给我们之际,我隐约听到隔壁桌的食客碎嘴说:QR code都不会用咩?
过去两年的疫情攻防战,商家为了减少接触,让实体菜单退场,改由一张黑白二维码取而代之。扫码点餐确实给大部分人带来很大的便利,也几乎成为了每家餐馆愿意实施的便利措施。店员无需到座位点餐,也减少了人为点错单或漏单的问题。若是用自主结账,则免去了排队的麻烦,有效提高了客流量,店家的服务费照收,省去了人工成本之余也提高翻台率,对商家而言根本就是如获至宝。
对于那些喜欢独处、不爱花太多时间和其他人打交道的顾客来说,扫码点餐意味着没有抄着手、以稍息姿势在一旁“戒备等候”的侍应,无需在眼神逼迫的压力下决定吃什么,点菜的过程也变得更加自在。
这是一个万物皆可数字化的时代,衣、食、住、行,都被安排到一部智能手机里,解锁屏幕就可以点亮生活。只不过,机器终究是机器,人工智慧终究还是欠了些温度,食客到店堂食往往就是要体验人情味的服务,店家要顾客自行扫码点餐,容易让人有被冷落的感觉。
餐点加多少辣、放或不放香菜、鸡蛋要几分熟、少盐少油等等诸多的个性化选择,很多都是电子点餐系统不便下单的。
说回我这个因为要求实体菜单而被侍应翻白眼的朋友,他在用餐的过程都在抱怨。他认为全民进入万物扫码的年代后,生活看似更加便利,却无意识地将部分群体边缘化。他说起他那位不熟悉智能手机的爷爷,过去两年防疫时期外出打包采购,进店时都用手写记录取代扫描登记。直到某一天,他常去的茶餐厅移走了手写记录本子,只留下一张A4尺寸的二维码。餐厅伙计坚持爷爷必须用手机MySejahtera扫描二维码才准入店,爷爷讪讪离开,回家即要求晚辈为他恶补如何扫码登记。
朋友就是受不了商家假设所有人都拥有手机并且可以熟练使用,直接用一刀切的方法摈弃所有人手登记和点餐的选项。可以想象,世界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一名对手机不熟悉(或没有手机)的老人家站在二维码面前束手无策,店员依然坚持所有顾客只能使用二维码。
这个世界好像走得很快,如果你不会用手机就没有出门或是点餐的权利,这其实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在这波无限期追求效率的浪潮里,电子化似乎成为默认且唯一的选项,食客渐渐失去了对人工智能自动化说不对权利,朋友就是亲眼目睹爷爷成为技术垄断中被淘汰的一群,才会对不能提供实体菜单的商家显得特别敏感。
当然,并不是说自动化点餐该被全面抵制,只是商家需要给予消费者充分的选择权,电子为主,人工为辅,而非全面“自动化”。应当充分尊重老年人的习惯,保留传统服务方式,因为技术发达不应该只方便年轻人,却让长者的生活越来越不便。
延伸阅读:张以柔专栏《以柔克刚》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