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修辞立诚

特朗普回归意味着什么?

特朗普,这位备受争议,并且仍有官司在身的美国前总统,在经历长达半年、紧锣密鼓的总统竞选后,再次回到白宫成为候任总统(president-elect)。当然,相比2016年总统选举的胜利,特朗普此次的胜利意义会更深远,因为他不只以超过280张选举人票的优势夺下总统宝座,其所属的共和党更在同时举行的参、众议院的选举中大奏凯歌,一举夺下这两大立法机构的控制权。

这个成绩,对美国国内的政党政治而言,这代表民主党的精英与身份政治已失去吸引力,而且其来自民主党的竞争对手,即现任副总统哈里斯在此次选举的竞选表现确实差强人意,无法具体展示政纲的同时,立场也模糊、摇摆。相比之下,特朗普虽然很激进,而且对民主党堡垒的州属表现得也很无礼,但起码思维清晰、立场坚定,看起来感觉比较可靠。

而来自民主党的竞争对手,即现任副总统哈里斯在此次选举的竞选表现确实差强人意,无法具体展示政纲的同时,立场也模糊、摇摆。(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特朗普是怎样赢得选举的,而哈里斯又是怎样输掉选举的,这两道问题其实已经不太重要,因为目前人们比较在乎的,就是重回特朗普时代的美国,其外交政策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毕竟,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与军事强国,美国的外交政策具备极大的溢出价值,其路线稍有调整,会立刻对世界经济、安全与技术领域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本地舆论也很顺其自然的,准备通过追溯特朗普在2017年到2020年的第一次任期(即特朗普1.0政权)中的外交政策来推敲其明年到2028年(特朗普2.0政权)的外交政策。这种分析法就好像我们在2018年时,通过回顾马哈迪首个任期(马哈迪1.0政权)的政策,来判断马哈迪第二个任期(马哈迪2.0政权)的政策一样。其实,这种分析法对大部分人来说没啥问题,但用在特朗普身上可能就有些脱离现实。

这有两点:其一,特朗普在1.0时代是标准的政治素人,别说美国政党政治的操作,其对白宫、国会与法院的权力平衡也不熟悉,在政坛啥都不会,所以他在很多时候必须依赖共和党里的大佬引导,当时他身边的国务卿、安全顾问,乃至大批部长都是由共和党内部的元老推荐的,换句话说,当时特朗普的内阁都是临时拼凑出来的,未必都是他所信任的人。

其二,特朗普在1.0时代经常在国会面对政敌,包括自家党员的掣肘,特别是共和党内部的建制派基本对他反感,再加上他又刚刚参政,严重缺乏政治基本盘,所以其政府经常出现行事混乱、朝令夕改的窘境,这主要是因为他所面对的人为限制太多,导致其个人意志无法伸展,让人有着不按牌理出牌的观感。然而,到了现在的2.0时代又是什么境况?

特朗普于2024美国总统大选获胜。(图片来源:网络)

这位老头现在已非政治素人,而且经过多时的经营他在党内也拥有了基本盘与拥戴者,别的不说,这次参、众两院的选举里就有很多进入议会的共和党人是特朗普的亲信。再者,特朗普在这些年里已经攒到足够的政治经验,知道谁能合作谁不能合作,也更清楚知道自己的内阁需要怎样的人,所以这次他不再需要麦凯恩等共和党大佬的举荐,另外,共和党也已掌控了参众两院,所以特朗普在1.0时所面对的障碍已基本排除。

所以,这次回锅的特朗普,不管是从主观环境下看,还是从客观环境下看,都是完全不同的。他在2.0时代将更能够贯彻自己的意志,换句话说,2025年的美国,才是一个真正的特朗普时代,他在2017年任期里做过的,在2025年任期未必会再做,而他在2017年任期里没有做的,在2025年任期里可能会做。

这次回锅的特朗普,不管是从主观环境下看,还是从客观环境下看,都是完全不同的。(图片来源:网络)

比如,他在1.0时代对中国开展的贸易战,为了安抚共和党的建制派,所以只能跟中国算比较温和的经济帐,最终目标仅是要逆转美、中贸易逆差。而今,少了共和党建制派的牵制,他可以跟中国算安全帐,要全方位的把中国在印太的经济影响力给粗暴的摁下去,所以一个最高60%的关税壁垒势在必行,因为一个经济上有所局限的中国,才能够保障美国免受源自于东方帝国的安全威胁。

另外,特朗普既不讲义气,也不会讲道义,所以他将逐步解除美国与其传统西方盟友的利益捆绑,让大家自己顾自己。简而言之,特朗普将带领美国辞去国际警察的职务,不会在中东、南亚和东亚扮演调解者、和事佬的角色。因此,特朗普2.0的世界,绝对会是一个更动荡的世界。

延伸阅读:刘惟诚专栏《修辞立诚》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5 / 5. 评分人数: 8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刘惟诚

拉曼大学媒体系讲师。以前年轻时做记者,现在教年轻人做记者;以前只在报章写评论,现在也在社交媒体写评论。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