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才型诗人海子(1964-1989),在1989年3月26日选择于中国秦皇岛山海关卧轨自杀时,只有25岁,当时随身携带的4本书是《圣经》、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散文集《瓦尔登湖》(另译《湖滨散记》)、挪威作家托尔·海尔达尔(Thor Heyerdahl)的《孤筏重洋》和波兰裔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康拉德小说选》。
在诗人以轻生告别人生的最后几年,同时醉心于西藏文化和中国气功。
从这些静态中产生最激烈的反弹动作之际,不难可以让人窥见诗人在其生活中如何以不同的元素融和、重组和冲击自己的生命,交汇出惨烈的结局。毕竟《圣经》是偏向宗教的终极洗礼,《湖滨散记》带出自然生态,在湖畔一片再生林经历提炼思考,《孤筏重洋》是作者讲述探险经历,乘坐轻木筏横渡太平洋的故事,康拉德是英国文学界很耐人寻味的异客,其小说以深刻探索人类的心理著称。
年纪轻轻的海子,长期接触西方文学和思想,把这些著作带在身边,加上投身神秘的西藏文学和中国充满气术修练的神功,其承受的心灵追求和思想探索已经来到一种超越人类之重的水平,必然倾向了一种信仰而自杀,作为另一个出口。
早逝的诗人以自己激烈的灵性向人类宣读他坚硬的座右铭,仿佛选择以诗和火车对话,产生了巨大震憾和余波。当然,他在自杀前留下的5封遗书,把自杀归罪于其中两名干部,这说明把他的死亡拉回接近现实的推理,不过,也有人声称其自杀原因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这些都是在诗人逝世后,后人在其留下大量文学创作,尤其是诗篇发现和推敲出来他在生和死之间保留的微妙空间,带有些悲剧元素。
如果搁下这些疑虑,纯粹以诗学和文学角色来欣赏及剖析,将可看到另一个巨大的美丽现象,从死后纷纷涌现面市的诗篇,展现出诗人具备的才华和灵性,不断用诗篇歌诵永生,刚好和他选择早逝的结局产生巨大的对比。
他生前的知己,也是诗人西川对海子的死亡说过经典的小总结,他说:“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海子,必将在其诗歌中获得永生。”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西川和另一名诗人骆一禾被美誉为:北大三剑客”,在各自的诗创作中拼发出相似的光辉和传奇。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的高河镇查湾村,在农村成长,1975年当时以15岁年龄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4年后毕业,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他充满早慧,不过坚持极其朴素的生活及展开诗创作,在生前只有少量的诗作获得发表,在死后才大量展现在世人面前,包括最杰出的诗篇,如1984年写成的《亚洲铜》、1989年3月14日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在这5年内,以火山喷溶之势写出了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札记等,创作力达到令人震惊的程度,很多诗都成为一时之选,包括〈麦地〉〈以梦为马〉等。
他的一生短促,但其选择以诗和火车对话的结局,让人永远记得他,诗人,是一束昙花,又是永恒的雷,令人怅然且着迷。
延伸阅读:方路专栏《大师之雾》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