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就是生死

不需要事事都完美

岁末了,想要在这里和大家说声再见。

这一篇文章,将会是《就是生死》专栏的最后一篇文章了。我在这里写了将近三十篇有关善终、善生及善别的故事,觉得可以暂时在此划上一个句号。感谢大家的支持及厚爱。

我还想说什么呢?我想最后一篇文章就让它长成这个样子吧。

最后一篇,我想说:“从事安宁疗护的我们不需要事事都要求完美。”

有些医护人员想要把病人生理上的疼痛给解除,如此做,一旦成功,其实是很容易可以用这来代表自己是有能力的专业人士。其实有时候,有些病人需要这些痛苦来生存下去。拿佛教徒来说,因为他希望能够借以经历生理的痛苦来消除多世累积的业障。你一旦拿走他的痛,就等同于拿走了他修行的道场。一旦无疼痛(pain free), 他害怕他下一世还是要再经历这些痛,持续轮回。如果医护人员没有看见这宗教上的认知,就难免和病人产生对立的关系。你越想解决他的疼痛,他越不想解决自身的疼痛。

有些辅导工作者想要把丧亲者的哀伤给解除,如此做,一旦成功,其实是很容易可以用这来代表自己是有能力的专业人士。其实有时候,有些丧亲者需要这些哀伤来生存下去。因为他希望能够借以经历哀伤来思念亡者的一切。你拿走他的哀伤,就等同于拿走了亡者在他心中留下的喜怒哀乐。他选择不要这么快就快乐起来,是因为他害怕忘记了哀伤,就等同于忘记亡者了。如果辅导员没有看见这思维上的独特性,就难免和丧亲者产生对立的关系。你越想解决他的哀伤,他就越不想解决自己的哀伤。

有些丧亲者选择不要这么快就快乐起来,是因为他害怕忘记了哀伤,就等同于忘记亡者了。(图片来源:Pixabay)

前面两个例子,比比皆是。这些经验都很容易勾起我们服务人员的无助、无力及无奈。 明明就已经把最好的解决方式说给病人及丧亲者听,可是他们就是听不进?!

这导致我们很容易把体力、心力及精神都给耗尽。这也为何我们这群提供安宁疗护的工作者如此容易职业过劳。

其实不是病人的不听话、不服从让我们职业过劳,反而是我们内心的完美主义在作祟,让我们心累。

要知道我们(包括:医生、护士、社工、辅导员、宗教师及义工等)只能可以为他们提供我们认为正确的参考模式,可是我们无法左右他们拥有怎样的思维、怎样去消化我们提供的资料。

我们可以告诉他不需要用疼痛来折磨自己的身体,以及他不需要用哀伤来腐蚀自己的心灵。我们的话语只可以给他们做参考。

允许每个人和我的价值观不一样。任何医疗人员或辅导助人者都可以不用拿着自己拥有的衡量标准来评断每个病人的善终或者每个丧亲者的善生。

要疼痛多少,达到善终与否,是由病人自己决定的。

要哀伤多久,达到善生与否,是由丧亲者自己决定的。

而非医疗体系或辅导系统的一套标准来决定的。

我们不需要事事都要求完美。在人间,我们并不完美。我们可以全心全意来陪伴我们的病人及家属,可是,我们无须完美。这人生,我们有太多学不懂的事务。即使我们学懂,或许有一些知识也只能停留在头脑层次。解决不到病人的疼痛,拿不走家属的哀伤,这并不代表我们很差、很没有用。

毕竟,在疼痛的挣扎里头,会产生力量。在哀伤的挣扎里头,会产生爱与能量。谁是老师、谁是学生?谁是助人者、谁是被助者?我们能否谦卑一些,让对方教导我们如何面对这些挣扎?

我们自称助人者及老师的,我们其实也是学生、也是被助者。但愿我们接受自己都不完美,但是是一个真实、真诚而且完整的人。

祝福大家、祝福自己。

延伸阅读:冯以量专栏《就是生死》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未经许可不可转载;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7 / 5. 评分人数: 56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冯以量

投入临终关怀及丧亲陪伴的工作,是因为想圆一场梦;圆一场有关善终、善别、善生的梦。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