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平凡人生

佛教看待自杀的果报

近日在推特读到一则箴言,颇有意思:”我们都是忧郁的世代,却有著快乐的照片。”

确实,很少人愿意去探究生命中真正的快乐,而把最灿烂的笑容留给社交媒体里自炫的照片。什么是快乐?许多人将其定义在未来,而且一定要符合主流观点的各项标准。

应不应该快乐,各人自有标准,但我们却很去直视当下的内心,能不能时时获得当下的平安、幸福、满足。

天后李玟轻生的消息,让大家舆论的焦点,再度聚焦于抑郁和轻生。李玟本身是佛教徒,也就让人好奇:佛教是如何看待轻生的果报?按佛教的观点,自杀是否如某些宗教教义一样,是无法被原谅的罪过?

李玟是佛教徒,其葬礼将遵从佛教仪式。(图片来源:财新网)

近日佛教界在传一支油管影片:一名佛教人物大谈轻生的可怕后果:死后不断地重复轻生的过程,一直到原定的阳寿结束,之后魂神坠入地狱、畜生、饿鬼三途。纵使恶道的业报受尽,重得人身之后,仍会七世难逃轻生的悲惨命运。在这之后,便是生生世世所爱之人会轻生,让其承受般的精神折磨和痛苦。

无可否认的,这样的一番言论出自善意,用惨烈的果报之说加以恫吓,使人不敢轻视生命。然而,这样的言论看似并非出自佛陀的教诲,更多的是结合了民间的传说。

要解决轻生的问题,应该是设法解开当事人的心结,提倡身心健康的生活,如此恫吓是否能取得成效,值得商榷。当一个人已是万念俱灰,乃至不惜放弃宝贵的生命,是否还会在乎死后的种种境地,这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至于轻生者的亲友,在面对亲人骤逝的悲痛之后,听到这样的言论,感觉那看似没有出期的诅咒,无疑会陷入更大的痛苦及压力之中。虽然这名佛门人物建议以佛事来超度、化解,可我在想终日陷于惶惶不可终日之中,这样信仰能对现实人生有多大的助益,值得深思。

按照佛教的戒律,佛教的五戒强调“不杀生”,但是指夺取他人的生命,轻生不在这一范围之内。将轻生与违反“五戒”等同,并预测负面的业力结果,并不符合佛门强调的智慧和慈悲。

对于已经发生的悲剧,宗教信仰可以扮演的角色,便是给予辅导、疗愈,而不是强调其生生世世的恶报,有如逃离不了的诅咒,而解决方便只能靠著佛教的诵经、念咒加以超度,这样的弘教方式,让人充满恐惧和压力,已不符合代的需求。

佛教不应该是“恫吓式”的宗教,反之,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至善圆满,能够给予众生安定、向上的力量。

佛教的五戒强调“不杀生”,但是指夺取他人的生命,轻生不在这一个范围之内。(图片来源:BigThink)

著名的阿姜·布莱姆法师曾经辅导过一个个案:一对夫妇的17岁儿子,正准备考大学,却在完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人父母对于没能挽救这场悲剧而感到内疚不已。

“幸运的是,佛教不会将个人的错误夸大,并将其培养成无止境的内疚之魔。”法师在其著作中如此写道。

对于父母担心孩子的去处,法师问他们:”澳洲大学的入学考要考64道题目,如果一名考生答对了63题,只剩最后一题答得一塌糊涂,这名考生会被大学录取吗?”

这对夫妇一听,立时明白了这个隐喻。他们儿子不会因为自杀而被拒绝幸福的转世,就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在考试最后一个问题回答错误而被拒绝进入大学一样。他们儿子是一个非常善良、优秀的孩子。他在生命的考验中给出了许多优秀的答案,他完全应该得到一个幸福的转世。

“依业受报”是佛教的理论,轻生不会抹掉一个人的善业,而使其陷入生生世世、永无止境的诅咒。从智慧和慈悲的角度出发,才能够协助抚平人间更多的悲伤。

延伸阅读:沈明信专栏《平凡人生》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5 / 5. 评分人数: 39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沈明信

文字工作者,历任新闻记者、杂志主编,行文于世的最大企图,是从人生的日常,发掘、书写人世的平凡之美。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