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平凡人生

粮食或快餐:传统媒体转型中的窘迫

近来爆红的加拿大声乐导师Rozette在一期讲评《歌手2024》的视频之中,被告知杨丞琳是歌、影双栖。Rozette表现得蛮惊讶,因为美国许多艺能界的顶流,都还没能做到跨领域的歌、影双栖。

她身旁的助理告诉她,这在华人娱乐圈还蛮普遍的。Rozette冒出了一句:“你不是应该先把一件事做好,再去做另一件事吗?”

一身酷炫打扮的Rozette可不是什么保守派,但不管时代如何更迭,匠人精神永远不褪流行,与其做很多的事,不如专注把一件事做好来,做到星光熠熠、闪耀四方。

老一辈的人说“一个人要当五个人用”,新时代说“斜杠人生”,成为一个组织里“好用”的人,多才多艺,永远受欢迎。你若在办公室里是一位称职的秘书,转个身还泡得一手好咖啡,公司年会上可以唱K兼当节目司仪,主管当然喜欢。

当在专业的领域,再多平庸的通才,都比不上一个专业的人才。你若能够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开拓一个新的市场,引领一个新的思潮,没有人在意你会不会泡咖啡。

会重用什么样的人才,全看企业的格局大小。当然,永远处于主管的水平线下、拎着包包到处跟着跑,对主管天马行空的指令,身怀十八般武艺可以立马见招拆招,这样的职员永远有市场。

但是放长远来看,一个的企业要如何固守自己的品牌,保持市值、永续经营,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专才贡献自己的智慧及心血。如果你的企业充其量只是一个流量明星,放到业界,什么都行,又什么都不行,淘汰只是早晚的问题。

(图片来源:Unite. AI)

有一些行业,注定是在站在时代前端,无法长时间墨守成规的,比如说,媒体。近来有报导称,国内的媒体即将掀起一股AI风,成本低、效率快,传统、专业的编采人员面对何去何从的抉择。

时代在变了,思维不一定改变。

当年我在报馆,每天上班,采访主任先看完其他的报纸,接着是一个不变的老话题:“为什么这条新闻别家有,我们没有?”输了阵仗,马上得派人跟进。有时候争的只是一个门面,或是一口气。

一家报馆,拼的是好的新闻、好的评论、好的深入报导,这是要长时间去耕耘、养成的。时代发展到现在,社交媒体、自媒体的传播速度之广、之快,就一般新闻“你有、我没有”的游戏,已经不会有太多人在意,反正来去读的都是一样。

我们看到传统媒体追求转型,在在线与人一争长短,乃至为了迎合大众,发展出“八卦、小黄编”,媒体的初衷就一再受到考验。

行内的一句箴言:Content is the King,内容为王。在形式上一味迎合网络生态,人人只卖“大众八宝冰”,这样的转型,也就是逐步上淘汰之始。

优秀的编采人才难得,无论是犀利评论、深度挖掘、持续追踪,不交行货,才是媒体的生存之道。“新闻” 二字,即是“新鲜的见闻”,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知道,读者的胃口被喂得无限大,要能做到“新闻”,它需要大量的投入。

犹记得社交媒体崛起之初,记者被要求multitasking,不只是要前线采访,还得面对镜头当起直播主。有经验老道的记者,心思慎密、文笔犀利,但不一定能面对镜头侃侃而谈,一个普遍要求通才的大环境,自然把专才给淘汰掉了。

(图片来源:TeSA)

从前的新闻,重视图、文,现在还多了一样:录像。要处理一个重大的题材,写、拍、录是三角鼎立,各有专业,才能把新闻的丰富、多元立体地呈现出来,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网络引起关注。

当媒体从multitasking走向AI之路,我们是否还有平台栽培优秀的新闻从员业,甚至在快餐化、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如何去雕塑一篇深入报导,让读者看到人间万象表层下的富丰精彩。

“报纸是精神的粮食”,已是一个老掉牙的口号。如今应该改成“媒体是精神的快餐”,“粮食”与 “快餐” 只有一字之差,其意涵却天差地远。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科技大佬、财阀与独裁政权来一次革命性的合作,打造一个乌托邦乐园,每一则新闻经上位者审核之后,直接发送到人脑内部接收的芯片,这样的新闻最快捷、最省事、最精准、最有效,世上再无需要动笔思考的记者,引领民众发出异议。

当我们看到,社交媒体上的及时新闻都是千篇一律,加以AI的进驻,也许这样的未来,不会离我们太远。到那个时候,台上所有表演的杨丞琳,都是AI仿生人,而举世再也找不出一个Rozette。

延伸阅读:沈明信专栏《平凡人生》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9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沈明信

文字工作者,历任新闻记者、杂志主编,行文于世的最大企图,是从人生的日常,发掘、书写人世的平凡之美。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