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老巴士Routemaster,中文干脆直译“路霸”,启用于1950年代,设计古典,一直是我最爱的巴士造型。后来因为生产商倒闭、零件昂贵、私营化以及必须配有售票员导致营运成本增加等等因素,终于在2000年代初退伍,只保留几台做观光之用,还可以租来当结婚花车。
我在伦敦生活最后两年住在如今已是hipsters荟萃的Stoke Newington,懒得骑车的时候,经常搭采用Routemaster的73号巴士去学院或市区,一跳上车就到楼上抢最后面角落的位子,称之二楼后座,是我的最爱。
这个车型的好处是没有门,所以乘客可以hop on hop off 随上随下。我不时因为乘客说话太吵或太拥挤跳下车,上后面的73号车,或追着跳上车。感觉很危险,但很好玩。而且伦敦市中心路很窄,交通灯又密集,巴士根本开不快,发生意外的机率很低。
这样跳下车再换车不花钱吗?不会。当年买的都是全日票,任搭唔孬。而且伦敦繁忙路线的巴士发车频密,阁下如果等超过十五分钟没车来,可以去买彩票看看有没有中彩的运气。
2000年代初路霸退伍后,有人写了一本书悼念,书名叫《我们所爱的巴士:伦敦和路霸的情事》(The Bus We Loved: London’s Affairs with the Routemaster),当年我读之亦潸然泪下,毕竟有着十一年的回忆。取代路霸的是仿造的新车型,太现代,我没那么喜欢,而且前后都自动门,也配有刷卡机,单人操作。车门一关就不能跳车也不能追车,少了很多乐趣。幸好依旧保有我喜欢的二楼后座,略感安慰。
前社运份子西山慕丁莱斯(Hishammuddin Rais)流亡伦敦期间也住过Stoke Newington。有一次他问起我当年旅居伦敦时候,73号巴士还在运作吗?我说有啊!还是路霸吗?我说当然啊!然后他大笑说有一次在车上看着一个老阿嫲在后面一步一步慢慢追上来,终于追到刚错过的那班车。那是70年代的事,距离我搭73号已经快20年了!
伦敦就是这点好,几十年倏忽而过,很多巴士路线都还保留着,只是路线或缩短或延长,所以我至今依旧能够不必查看资讯就搭车趴趴走,伦敦人隔代也能聊着共有的巴士记忆,这样不随意更动的城市多美好。
说到吉隆坡就很让人神伤了,很多人对巴士最后的共同回忆大概就是迷你巴士,那也是二十几年前的事了,90后根本没有相关的记忆。马哈迪年为了扶助土著,强制收购私人巴士公司,以“企业重组”搞出来的Intrakota基本上只留下骂名,劳民伤财一番后也被收购再重组成现在毁誉参半的Rapid KL。
吉隆坡零碎片断的巴士历史,意味着这座城市浪费了30年在毁坏与重建之间追梦,到头来不过海市蜃楼,连个体面的巴士系统都做不出来,许多停靠站也是破落得让人感到不堪。
日前听闻开发公共交通不起劲,批准收费大道却很积极的雪州政府说要重新整顿州内的大众运输系统,呼吁联邦政府拨款,却连个规划的图也没见它拿出来。这种画大饼的大话,听听就好。搞个单向行驶的所谓精明巴士,已经算是德政,我岂敢奢求年老以后还有对伦敦路霸那种浪漫的回忆。
延伸阅读:唐南发专栏《弹无虚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