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当年有机会在宝丽金唱片公司工作,适逢音乐行业全盛期,江湖飘荡二十年烟雨,到公司脱售而离开时,是在90年代末期,正值这行业开始面对音乐免费下载危机、开始没落,算是幸运而有福报了。
不过能有机会在这样的一家国际机构服务,对自小嗜乐如狂,音乐口味又略偏西方的自己,固然是梦寐以求。虽然后来升任星马区总裁职位,对音乐产品的鉴赏已不得不调整成“好听不够,最重要是能畅销”,从业的态度上也要从“个人兴趣”调整到“生意盈利”,当然也挣扎了一段时日才慢慢地适应过来。
事非经过不知难,在这种商业系统之下工作,才更能明白——西方音乐市场版图基本上几乎由英美艺人产品瓜分,欧陆乐坛劲旅偶尔沾光也大都只是昙花一现。故此,欧陆公司的业绩始终要靠英美产品的支援,体会了固中客观环境,多了份谅解。所以,当年来自欧洲北国雪乡瑞典,竟能够产生出一支以狂风扫落叶之势风靡全球的两对夫妻合唱团ABBA,我的确对此感到特别有兴趣,想了解多一点。
瑞典以举办诺贝尔奖而得到全球人士赞美,但在流行音乐区域也能创造出这种神话,是罕见的骄人瑞典文化输出,ABBA成为国宝级人物更是名正言顺,所以今天在他们的祖国首都斯德哥尔(Stockholm)还有座ABBA博物馆,对ABBA的粉丝与想重温70年代的流行音乐者而言,是有生之年必须一行的“朝圣地”。
认识ABBA,是还没进音乐行业之前。1974年,他们以〈Waterloo〉一曲赢得年度欧洲歌曲大赛冠军而成名,但过去这项比赛的冠军代表,大都因无法再有出色歌曲、后继乏力,很快的销声匿迹,而被标签为“一曲红星”(One Hit Wonder),所以初期大家都对ABBA不以为意,没想到他们却越战越勇,连续推出〈SOS〉、〈Knowing Me,Knowing You〉、〈Fernando〉、〈Dancing Queen〉、〈Money Money Money〉等歌曲,逐渐以常胜军姿态出现。
ABBA当年能成为公司的镇山之宝,是因为公司高层有远见,一早看出他们的发展潜能,不惜以巨资买下他们隶属的Polar Music唱片制作公司,同时邀请该公司的东主兼合唱团经理人史迪安德逊(Stig Anderson)成为公司的董事之一。
在我当上公司管理层时,ABBA已经解散,但我却收集了他们所有的专辑,对他们解散之前的《Voulez-Vous》、《Super Trouper》及《The Visitors》最有感情,也许是因为之前在不同部门工作,直接负责宣传及推广这几张专辑的关系。
ABBA之所以出色,动听作品、严谨制作概念以及高水准录音的完美配合是一大要素,这也是从事音乐录音制作的人,值得参考的范本。
在录音室内精心炮制及团员的专心演绎之下,ABBA的音乐永远给人策马奔驰的喜悦感,歌声有磁性,和音有电流,词曲上鲜有人生感叹或洞察人心,借歌赋意情操而让人深思。
很多标榜严肃的扮嘢乐评人,批评ABBA的音乐严格来说只属于谈情说爱,普罗大众的“小品式”,这其实是他们对ABBA的音乐认识不够。ABBA有首〈Thank You For The Music〉,就是一首他们因音乐而享尽荣华富贵,向音乐致敬感恩的作品,反映出他们虽然注重在取悦听众的商业效益,但始终还是有着艺术人情怀,并不那么市侩而俗不可耐,歌曲也未必是那么一无是处。
1994年,我有幸在美国迈阿密的公司常年国际会议上,碰见这支划时代合唱团的伯乐——史迪安德逊。谈起ABBA时,他对ABBA现象的诠释确实令我得益不少。他指出,ABBA其实是一个年代欧洲的流行文化时尚代表,词曲大众化、和声柔美、表演风格化,融合了健康又性感的形象,所以才能在英美那种故作高档的乐风中杀出血路,在乐史留名。
记得当年谈得投机时,我怀着歌迷心态,向他表示自己没有机会看到他们真人表演的遗憾,也替他们的解散感到可惜,但史迪安德逊却不以为然。他透露,合作多年的两对夫妻,其实感情早已破裂,发展到后期在舞台上更貌合神离,变成只是职业上的演戏而缺乏真心,但能连红八年,平了世界最伟大乐团The Beatles的记录,已是一种难得成就,没有什么好遗憾的。
很不幸的,见面三年后,安德逊在1997年便因心脏病发而离开人间,过后每次听ABBA的歌曲,就会想起他当年以不大流利的英语对我讲的ABBA话……
ABBA至今已解散了30多年, 但昔日灌录的名曲,还是令人怀念,特别是目前受疫情冲击而令人格外感到压抑的时期,他们那种阳光欢乐的歌曲,有着减轻我们的忧郁感,同时增加正能量的功能。
此外,以他们的歌曲为基础的音乐歌剧《Mamma Mia》因大受欢迎而被好莱坞搬上荧幕,电影也因全球卖座而拍续集,至于模仿他们的表演组合亦此起彼落,也算在流行乐史写下重要一章了。
至此我更明白故友所说的,解散无需遗憾的观点。
延伸阅读:杨剑专栏《影音情怀》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