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影音情怀

从事音乐行业者的正面教材——《McCARTNEY 3,2,1》

对资深乐迷来说,有机会能观赏到近期在串流频台上架的《麦卡尼3,2,1》(McCartney 3,2,1)六集音乐纪录剧集是件赏心悦目的事,但对新世代的乐迷及音乐人而言,也是不应该错过的节目。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音乐资讯虽无处不在,但仍在人间的真正音乐传奇人物亲身说法,对自己过去创作过程上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不仅让你们了解到流行乐史上的重要环节及过去的录音形式。经典歌曲的产生,亦让大家体会到乐坛殿堂人物之所以能够在乐迷心中留下不灭烙印,乃建立在他们的划时代作品。他们的成功,是出道时完全没有把钱财收入视为中心点,而是将本身的音乐作为事业依归,故此也没有因崛起后名利双收便失去方向,而能够持续在创作上不断创新精神,不停自我突破的精益求精态度,才是能够名留乐史的主要原因。具有这种远见卓识,才能够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流行文化遗产,实现火尽薪传的真谛,而最大的成就,是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潮流的风向标,还是时代的见证!

《麦卡尼3,2,1》是保罗麦卡尼自家公司投资拍摄的剧集,节目焦点集聚在他身上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今年已达80高龄而堪称是神级地位的他,已无需再花钱渲染本身成就的必要,看来是要和忠实粉丝们分享他的一些创作心得,还有录音时对伴奏乐器的配合及音响细腻要求、如何将在少年时影响自己的不同曲风加以融合而自成一格作风等。

在今天的音乐事业生态,人人爱标榜,也深信DIY录音是唯一能够自我充分发挥的大环境之下,不妨看看前辈们的创作录音经历是宝贵的一课,能否有刻骨铭心的启发,要看个人造化及领悟力。

这个节目的拍摄是下过一番心思的,全部以黑白拍摄,反而是一些音乐演出的历史片段,或是有关人物的旧照才见色彩,每集在半个小时上下“纯谈”音乐,而没其他花巧的纪录片剧集已是稀品,但难吸引普罗大众,更不易长篇大论!

场景也特别简单,就是在一间小录音室里,“道具”只有一架录音混录调音台(Mixing Board)、几把吉他、几部键盘乐器(钢琴和电风琴)和两张普通椅子;而人物只有两个,要衬托神级的麦卡尼,还得找个在当今流行音乐界中叱咤风云,也有著个人传奇光环的重量级人物,那就是被誉为当代最佳的唱片制作人历克·鲁宾(Rick Rubin)。

有关麦卡尼的历史,有关《披头四》及他本身的自传及著作,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如雨后春笋般出版过数百本,死硬派披头迷都了如指掌,这里无需复述。

鲁宾成为音乐界传奇人物,并非他监制过不少商业成功的唱片专辑,而是他对不同类型音乐的认识及惊人“容纳量”。他青春期原是重金属摇滚乐的粉丝,但正式踏入这行业后,却先后开创了两家性质不同的唱片公司,都能成绩斐然。

首先是Hip-Hop 曲风为主的Def Jam公司,成功栽培出多个乐团如Beastie BoysPublic Enemy等;过后的Def American Recordings 公司成功捧红重型摇滚乐队SlayerDanzigRed Hot Chili Peppers等。1993年代初在美国乡村音乐偶像Johnny Cash年迈而不被合作了40年的原属唱片公司续约时,义无反顾地以拯救音乐尊严的心态与Cash签约,并亲自为这前辈制作全新方向的专辑,而让这位一代巨星翻身。

左图为Beastie Boys;右图为Public Enemy。(图片来源:Wikipedia)

他大胆让这位老艺人逝世前灌录新潮乐队Nine Inch Nails的作品<Hurt>轰动全球,更是乐坛佳话!进入21世纪的他仍非常活跃,多次赢获代表著音乐行业最高成就指标的Grammy Awards最佳制作人项目,还一度当上新力唱片公司主席职位。但其不按理出牌的管理作风,及把音乐创作放在商业效益之前的态度,很快就不能见容于这种国际企业机构,最终不欢而散。

也许因为年纪关系,近年他越来越趋向宗教,热心禅修,开始深居简出,不再出席任何娱乐活动,爱穿白袍,留至过腰长度的白发,并且蓄了到地的大胡子,有如高僧般的只穿拖鞋。

鲁宾就是以这种逍遥的形象与同为满头白发的麦卡尼一起上镜,乍看之下,有如东方武侠小说中的两位高手大师相聚闲谈往事,隐居深山中不问世事。

而节目中焦点是探索麦卡尼的音乐,从他的成长期到他在披头士,而随着披头士分道扬镳后,他组织Wing乐队的时光,并到他单飞作的职业生涯,并审视这位天才的影响和创作过程。每集选出几首名曲播放后,便由鲁宾提出问题,但看出虽是当代宗师,但对这位前辈是带著毕恭毕敬的态度。

六集中谈及将近二十首名曲,包括了<All My Loving>、<Michelle>、 <A Hard Day’s Night>、<And I Love Her>、<Blackbird>、<Come Together>、<Eleanor Rigby>、<Here Comes The Sun>、<Here>、<There And Everywhere>、<Lady Madonna Let It Be>、<Lovely Rita>、<Maxwell’s Silver Hammer>、<Penny Lane>、<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Yesterday>,还有麦卡尼后披头士时期的风光作<Band On The Run>、<Maybe I’m Amazed>及为电影《007》主题曲<Live And Let Die>等。

这些脍炙人口歌曲的录音制作细则,得到良师制作人乔治马田指导,在乐器配搭或和音配合做到完美地步,还有找大型古典乐团协助而创出不朽名曲的经过,也许是从事录音及制作者才有兴趣知道。

但笔者觉得这剧集可贵之处,是麦卡尼在透露他当年和队友的奋斗及创作心声时,提出了在撰写好作品而入录音室灌录时必须明白:音乐歌曲像食物一样,味道不能强加,而需要衬托。

乐器伴奏音色的决定是重要一环,撰写感动人心的歌曲,依靠的是自身的真诚平实,削去一切情绪性的多余音符,歌曲还是能够感动人,这是很多现代音乐人所忽略的,浮躁而重于外表形式掩盖不了不济作品。

麦卡尼也谈到披头士初期的音乐内容都是风花雪月情情爱爱,到发展下去力求突破,创作力卒更具风格化,更精致与更成熟时,已非需要照顾业绩的唱片公司能在幕后操纵,但达到这种层次是他们的录音歌曲为公司赚来天文数字的盈利,才会得到那么大的创作空间,形成他们灌录的产品最后水准表决还得通过他们一关,创造明星的过程在他们出现后已不再是一种固定成规与枯燥乏味的公式,而是凭那优秀的作品主宰一切,而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没有忘本,对已成古人的当年制作人仍有感激之情。

音乐行业中,未红先骄,才华不足而把责任推到公司身上,爱叹怀才不遇的例子比比皆是,这音乐记录剧集其实可以是一门可贵教材。

延伸阅读:杨剑专栏《影音情怀》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杨剑

杨剑是资深影评与乐评人,曾任跨国唱片公司“宝丽金唱片”新马区总裁。他见证了过去50年来电影与音乐演变,是流行娱乐的活字典。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