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一个读书会,29位好朋友一起阅读台湾《商业周刊》创办人金惟纯先生写的《活学》。我们每天花15至30分钟阅读5到8页书,然后在群组里分享各自的阅读报告,总共花了132天读完这本书。然后,我们举办了线上毕业典礼,还邀请了作者来聆听同学们的心得报告及交流。
金惟纯先生创办的《商业周刊》是台湾销量最高的商业类杂志,创业初期持续亏损,八年后才开始盈利,后来却成为台湾最赚钱的出版集团之一。在职业生涯达到了最高峰时,金先生却宣布从职场退休,开启一段新的学习旅程。
金先生说,和大部分人一样,他在年轻时候设定了很多的人生目标,人到中年把所有事情做完后,却发现自己没有变得更快乐,反而有一种空空的感觉。因此他参加了很多学习活动,从当义工到后来自己成为讲师之一,最后还开展了自己的课程。结合这些学习,他对自己一生的经历做了反思与整理,把心得当作是自己的忏悔录和心路历程。他把这些历程整理成文章,编辑成《活学》,全书共有10个章节,127篇短文,分为三大部分:人生最重要的事,最高效能的人生和跟人在一起。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活好
在分享会上,金先生做了简短的演说。他认为,人来到世上是学习怎样活的。因此,如果人生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活好”。怎样才知道自己活得好不好?有两个条件,首先是别人愿不愿意和你在一起;第二就是别人愿不愿意和你一样。他进一步说明,人活著最在乎的就是关系,我们很在意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到底舒不舒服?我们对于所有的成败、得失与苦乐,都是从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来判断,这些“别人”包括了父母、长辈、伴侣、朋友、上司、同事和其他人。
他举例说道,一位父亲希望自己可以影响孩子,也希望能够影响同事和老板,影响他们怎样活和怎样回应自己。他认为,其实作为一位父亲,只要把自己活好,孩子就会愿意和你一起并受到你的影响。譬如说爱读书的父母,你的孩子一定会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父母亲不随便发脾气,孩子们也会拥有很好情绪及懂得与别人交往。所以真正影响别人的是我们的“生命状态”,但是我们却错误的认为自己的成就,能够影响别人。
学VS修
那如何活好自己呢?金先生说只有一个字:修。他提出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的这个道是以修身为本,要做到诚意与正心。修道的道场从家里开始,所谓的齐家就是维持好家里的各种关系;然后进一步推展到为社会贡献,也就是实践个人理想的治国与平天下。
他进一步说明了修与学的不一样。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是加法,但是修却是用减法。学是针对要完成特定的目标,学习很多的方法和技术,但是我们却常发现学了很多人,其实活得不怎样。这些聪明人学了很多方法,懂了很多理论却没有活得更好,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修。
那何谓“修”呢?修就是要回过头来,反求诸己,往自己内在找答案。修是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很多不够好的部分,包括我们的固执、欲望、骄傲、脾气和习气等。通过修的过程,把这些“不够好”的部分减少或者剔除,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并产生生命的移位。当我们站在生命更高的高度,很多之前认为很困惑、很为难的事情,就变成了不再是问题,并且很有智慧的找到了应对的方案。这或许就像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所谓的无所为而无所不为。
生命中所有的“发生”都是我们的功课,而我们现在活成什么个样子,就是自己当下的成绩单。
人为什么活?应该怎样活?
我的读书报告以“人为什么活?应该怎样活?”为主题。我的看法是金惟纯先生本质上是有儒家气质的知识分子,他在儒家安身立命的基础,应用很多学习佛法的经历来诠释和检讨自己。我利用了圣严法师的四它主义,为金老师全书做了各个章节的总结。
第一个主题“面对它”在第一和第二章表现最多。我认为这个主题是要回答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真相,利用佛家的说法就是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他在文章中提到了我们不愿意做小事、好为人师和自我感觉良好等,因为自己心中很多的执念、念头;这些就是佛法所说的我执与我慢,也是无明,烦恼的根本。
修行就是要应该找回我们的真心,当我们找到了真心就更接近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在佛法的修行其实是我们追求的终点,也可以说是我们学佛的起点。简单来说就是面对自己、看到自己,知道自己的不完美,进而起了需要修和改善自己的决心。
所以,学佛的人最在乎的就是有没有发心,有没有发愿,这个在他的文章里也一再谈到发愿的重要性。
第二个主题“接受它”在第三章,我把它诠释为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他提出了从认错开始,而接受就是臣服、不逃避、不批判和忏悔等观念。接受后就能下定决心要搞定自己,改变自己,可以开始修。这个接受是必须心甘情愿的,所以他一再说明修行不能用脑来想,而是要用心来修。
第三个主题“处理它”则是第四到第十章,我把它定义为处理自己或者修行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从根本去让自己变成更好。修行的核心是通过修中学、学中悟,做到知行合一。论语中第一篇就很精彩地提出了“学而时习之”,阐明了学(知)与习(行)整合的重要性。这些方法包括书中所说的通过揪出不愿意、修愿意、学习聆听和愿意做小事等,并接受一切是最好的安排。
这个修行历程是从家里开始,修好身教与言教,然后开始学习修正自己,书中进一步提出了“还在学活好”的13个学习纲目。这些学习纲目从学“不讲道理”、“感同身受”、“闭嘴”、“听话”到“助人”和“记名字”等,每一篇文章都很生动用实际案例来说明,很风趣、幽默和引人深思。
最后我自己觉得“放下它”这个主题,贯穿整个修行法门,因为我们会发现虽然尽力去学和修,可能还是没有办法达到尽善尽美。所以过程中的不如人意,我们要放下它,因为可能自己主观的能力和外在客观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就是因缘还不具足。因此我们还要继续修、可以继续修,就是儒家止于至善的追求和佛教的成佛之道。我们也常听说没有拿起就不可能放下,所以放下不是什么都不做,也不是不努力。最后,我们必须能够分辨“放不下“不等于是放下。
我自己觉得,金惟纯先生书中所用的观念和方法其实是有其普遍性,他是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思考和说明这些道理和观念。因此当你作为读者阅读他的经历,他的很多观点、反思、体会与结论,可能你不会完全认同。所以,我觉得如果你已经过了不惑或者知天命之年,有了更多的人生阅历,可能更能体会作者书中的意境与思考;但是这并不阻止年轻的读者阅读这本《活学》。
延伸阅读:黄家建专栏《总经理日记》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