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情绪有价

从《Inside Out 2》谈情绪成长

2023年,我在访问网的第一篇专栏文章谈到情绪感受力,分享了《Inside out》的故事,2024年的这篇文章也延续电影《Inside Out 2》,分享情绪成长的概念。

阔别九年的电影,从电影主角莱莉11岁经历了搬家事件,学习接纳自己的失落和难过并且勇敢地诉说,到现在13岁的莱莉需要面对和好友分别,适应新学校,以及青春期的内在挑战。

还记得节目《奇葩说》有一句话:“成长不是变好,而是变得复杂。” 这句话也发生在莱莉身上,她内心在青春期出现了需要较为复杂和具有人际功能的情绪——焦虑(Anxiety)、尴尬(Embarrassment)、羡慕(Envy)、颓废(Ennui)等情绪。她的内心为了可以适应新环境和得到梦寐以求的未来,而压抑了原始较单纯的情绪——快乐(Joy)、难过(Sadness)、厌恶(Disgust)、生气(Anger)以及害怕(Fear)。

焦虑和原始的情绪说:“莱莉现在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挑战,比起你们(原始情绪),她需要更复杂具功能的情绪。“ (Riley Life is more complex now, it requires more sophisticated emotions than all of you.)

莱莉需要复杂的情绪面对人际和适应环境,所以让焦虑变得主导。焦虑是人类很重要的情绪,通常是为了适应危机,争取资源,规划以及催促行动,让我们迈向更安全和更好的未来。所以,成人和青少年的我们,都经历了许多的焦虑,来帮助我们适应社会,面对危机和得到安全感。

电影《Inside Out 2》有两个思考点特别让我触动与省思。

一、过度的控制和焦虑感

我们在青少年的时候发展了焦虑(有些时候会更早),让我们可以得到控制感和行动力。如果你的焦虑感想要过度掌控结果,并认为世界只有一个可能(如电影的莱莉认为只有营队比赛进了三球,未来才可能变好),当无法掌控,焦虑感反而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电影以焦虑爆发龙卷风方式呈现)。直到快乐重新出现在控制台,提醒焦虑要放手,不需要控制主人(莱莉),来为她决定她的自我定位和人生。

▌你也可以看:自杀的网民

焦虑是会带来好处的,如协助电影中的莱莉提早练习,学习融入团队,和她崇拜的对象对话和靠近、争取梦幻队伍相处的机会。如果不是内在焦虑的争取,电影主角莱莉可能会一直与好友共处,之后在营队结束后,自己还要独自适应新学校。

只是我们要提醒自己,人生不只有一个未来和可能,学习尽力做好,也要学习接受结果和遗憾,接纳每一个够好和不够好的自己。相信自己不只有一种可能,也相信自己有应对和体验未知的能力,并学习接纳所有的可能性和结果。

控制与放手,或许是我们成年人的功课。

二、每一个不完美和挫折经验都是值得被记得

莱莉的内在快乐(Joy)为莱莉决定,把美好的故事留下来,把不完美的故事丢弃。莱莉的内在焦虑(anxiety)则是把莱莉对未来的准备和期待的故事留下来。这样的选择,让莱莉的系统只拥有 “我够好” 或 “我不够好” 的信念之树。

直到快乐放弃掌控莱莉的故事,让那些被遗弃的故事都回到信念之湖,重新建构丰富多元的自我认同(我不够好但我很努力,我够好同时我也不完美。)

电影的最后一幕说着,不管是怎样的结果还是怎样的自己,都值得被我们爱和接纳。我认为,也因为有丰富多元的生命认同和故事,我们人生才精彩,不是吗?

每一个情绪都值得被接纳。(图片来源:MovieWeb)

其实,《Inside Out》与《Inside Out 2》 有几个部分是相互呼应的。

第一集的结尾是莱莉和父母拥抱在一起,她被深深地拥抱着;第二集的一幕是所有情绪都拥抱着信念之树,仿佛在描述莱莉从外在的爱和支持,变成了内在的支持和爱。

另,第一集的结尾,快乐带着难过,告诉她:“难过,莱莉需要你。“(Sadness,Riley need you.)难过当时协助修复了情绪控制台,并让莱莉在父母面前表达难过和失落。第二集的结尾,有一道金黄色的光,召唤快乐去控制台;同时,难过和快乐说:”快乐,莱莉想要您。“(Joy,Riley wants you.)这象征着莱莉想要运用快乐来帮助她享受冰棍球。

我很喜欢《Inside Out 2》结尾,特别是莱莉召唤快乐的一幕,这不只象征着莱莉的成长,更是提醒我们:长大了,要学习接纳和表达情绪,并且善用情绪,而不是一味的控制和否认。

不管是第一集结尾告诉我们:情绪是可以混合的,可以悲喜交加的;还是第二集,让我们知道每个故事都代表着自己,让自己有多元的自我认同,这两部电影都告诉着我们成长是丰富而复杂的,但这不一定是坏事,只要我们愿意拥抱丰富的自己,同时为自己创造不同的故事、回忆以及情绪,这会引导我们体验丰富和精彩的人生。

▌延伸阅读:张志伟专栏《情绪有价》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9 / 5. 评分人数: 1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张志伟

热爱故事、人性和心理的生命陪伴者,相信情绪有存在的价值。现为马来西亚注册与执证辅导员。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