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情绪有价

让我们共同编织生命守护网

在《年少日记》这部电影,一位十岁温柔善良的孩童-郑有杰经历生命的挫败和无助感:成绩不理想、父母对他失望、被同学取笑、喜欢的钢琴老师和漫画家离开了、多么努力也无法考好成绩的无助和焦虑,而陷入了忧郁的状态。最后,沉重的无助感和罪恶感,让他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绝对不是单一的原因,是许多因素相互影响,年少日记里,让有杰痛苦的推力是:成绩不理想、被取笑、父母对他的失望、被成绩和成就定义的世界等。却也有安抚他痛苦的拉力是,如:钢琴老师的安慰和漫画语句的鼓励。

《年少日记》里的郑有杰沉重的无助感和罪恶感,而最终让他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图片来源:网络)

很多时候,自杀是为了结束痛苦。许多青少年并不知道死亡的后果,而选择以结束生命的方式让当下的痛苦消失。所以,我们要协助的不只是自杀防治,更是成为接住和抚慰孩子痛苦的贵人。就如电影中,如有更多大人像钢琴老师愿意理解和支持有杰,也许有杰的痛苦可以被缓解。

1. 愿意读懂求助讯息

孩子的求助讯息真的层层叠叠,非常迂回,需要大人带着细致的心情和内心倾听。《年少日记》电影里,有杰在车上告诉妈妈,他睡眠不足,上课很累,请妈妈带他去见精神科医生。妈妈说:你以为没有精神就看精神科,精神科是给予精神有问题,“癫”的人才去看的!

因为妈妈对精神科的偏见以及处于压力的情绪状态,而忽略了有杰的求助讯息。如果我们能够有一个概念:“孩子并非故意捣蛋和制造问题,而是遇到困难,需要大人和专业人士协助”,那我们可能会试着读懂孩子的求助讯息和困难。才能引荐更多专业人士协助。电影里的有杰明显有学习上困难,即便他非常努力和做出许多尝试,成绩仍然不理想。

如果我们能够有一个概念:“孩子并非故意捣蛋和制造问题,而是遇到困难,需要大人和专业人士协助“,那我们可能会试着读懂孩子的求助讯息和困难。(图片来源:Freepik)

2. 社会需提升心理健康与自杀防治的意识

为什么求助讯息没有被聆听到?这和我们对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意识匮乏有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在10-19岁的儿童与青少年当中,约有13.9%(六人约有一人),承受着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有许多儿童和青少年未得到支持和治疗。根据2022年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青少年健康报告,马来西亚青少年(13-17岁)群体中,26.9%(四人约有一人)的青少年患上忧郁症,13.1%(八人约有一人)青少年有自杀意图,以及9.5%(十人约有一人)青少年曾尝试过自杀。

这是很惊人的数字,忧郁症和自杀意图等在青少年群体逐渐普遍化。父母和大人需增加更多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的知识。并破除迷思,携手与心理卫生人员如辅导员、临床心理师,精神科医生,儿童发展专科医生等合作协助这些受苦和脆弱的青少年。

父母和大人需增加更多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的知识。并破除迷思,携手与心理卫生人员如辅导员、临床心理师,精神科医生,儿童发展专科医生等合作协助这些受苦和脆弱的青少年。(图片来源:Freepik)

在大学实务辅导中,我常常看到许多自闭症、过动症和忧郁症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诊断和早期治疗,而承受了几年甚至十多年的人际和学习痛苦,这些孩子常陷入自责、忧郁和焦虑。直到他们被诊断后,才松一口气,原谅了自己并学习更多适合的技巧协助自己。

当中,许多孩子曾主动向父母、师长和大人说他怀疑自己有自闭症或精神疾病,常换来的反应是:

“你想太多了,爸爸过去也是这样的”
“你就是抗压性低啊!你就是不够勇敢啊”
“你不可能是自闭症啦!你不是忧郁症啦!”

许多孩子曾主动向父母、师长和大人说他怀疑自己有自闭症或精神疾病,常换来的反应不是被说”抗压能力太低“,就是被质疑”想太多“(图片来源:Freepik)

因为大人们有许多心理疾病的迷思,最后这些求助讯息就。不了了之,错过了协助孩子的时机。

社区的人们都心疼孩子受苦和关注自杀事件,却对自杀防治以及精神疾病议题的学习嗤之以鼻。就像看到毒蛇群围绕着小孩,只选择在小孩旁边分析:是霸凌吗?是学业压力吗?是爱不够吗?是原生家庭问题吗?;或大声呐喊:我们要对受苦的孩子慈悲,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学习更多的知识,以协助和帮助受苦的孩子。

说出心疼和扮演专家分析原因,也许比真的实践行动以及学习容易得多。

3. 让自杀成为可以讨论的语言

每个人都会受苦的时候,甚至会闪过想死的念头,这都是很正常的。我们可以相互支持和留意身边的人,并让自杀变成可以被关怀和讨论的语言。

如果有朋友受苦,我们甚至可以开宗明义地询问:“很多人遇到这样受苦的事件,会有想要结束生命的想法,你会有同样的想法吗?”

记得,要淡定并聆听他的辛苦,而不是一股脑儿地说教,聆听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对方的死亡想法很强烈,可以转接他到专业心理卫生机构(辅导员、临床心理师以及精神科医生)。

每个人都会受苦的时候,甚至会闪过想死的念头,这都是很正常的。我们可以相互支持和留意身边的人,并让自杀变成可以被关怀和讨论的语言。(图片来源:Child Adolescent Associates)

不要让自杀这个词成为禁忌,自杀只不过表示那个人经历受苦的状态太沉重了,可能是心理上的苦痛,也可能是忧郁症等所引发的症状。因为自杀和受苦的状态可以被讨论和表达,受苦者才有机会求助而得到健康的支持系统和资源。

当我们真正心疼孩子和想要协助孩子,可能要询问自己,关于心理健康与自杀议题,我们了解有多少?我们愿意打破当中的迷思吗?我们愿意为身边的人和下一代学习更多吗?

有时大人也要承认自己的虚伪:或许我们并没有想要做出真正的改变来帮助孩子和身边的人。

延伸阅读:张志伟专栏《情绪有价》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1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张志伟

热爱故事、人性和心理的生命陪伴者,相信情绪有存在的价值。现为马来西亚注册与执证辅导员。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