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在即,马来西亚网红创造的贺岁歌曲如雨后春笋在各大平台呈现,百花齐放。无可否认的,这样的新年创造歌曲无疑是是马来西亚独有的新年文化,也是一大商机。根据资深媒体人依尔分享,早在1940和1950年代,新年歌已经盛行,那时的春节歌曲主要是通过电影,表达军人抗战回家,一家团聚的不易与珍贵。在1960年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歌手也会在春节来临前灌录40和50年代的新年歌曲,并出版黑胶贺岁唱片。
大马著名导演兼乡音考古工作者张吉安也曾表示,513事件后,因为政府禁止五年内沿家沿户舞龙舞狮,舞龙舞狮只能在室内进行,所以许多大马华人通过黑胶贺岁唱片里鞭炮和锣鼓声找回年味和佳节气氛。
在那辛苦的年代,新年歌这个仪式感不仅安慰祖辈华人的创伤心灵,同时也感染大马华人佳节喜庆与团圆的气氛。看似只是新年歌,但对于那时候的人们所经历的苦楚,这个仪式感可能是重要的慰籍、带给他们活下来的希望感,也营造了他们对自身文化的归属和意义。仪式有些时候会成为生命很重要的支撑。
新年歌延续至今成为大马华人的独特文化和深具意义的仪式感。在回乡塞车的过程中、家里拜年的时候、逛商场时,都会聆听到这些马来西亚创作的新年歌,也提醒着我们春节的来临。除了新年歌,每一个籍贯、文化,甚至于每一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仪式感。我们身在其中会认为没啥特别,甚至会觉得禁忌规矩一大堆,封建迷信等。当我们长大了,却发现那一点一滴的仪式感或佳节气氛,形成了我们对生命和自身文化的美好回忆。
仪式感可以安顿和抚慰我们的心灵,增添生活的趣味与温度,以及加强佳节的意义感。仪式感也会促成我们生命过程的一个记忆定点和故事。
我小时候家里穷,不是经常可以吃到鱼。只有在年三十晚里,爸爸才刻意地蒸一条白鲳,放在餐桌上,一家人一起享用。我的记忆中,白鲳与姜丝和酸菜在盘上,冒着白气,全家人带着期待一起看着爸爸将那白鲳缓缓地放在桌上。二十年后的我,每次回想白鲳冒烟的那一幕,感受到我爸爸的用心,都额外感动。
每一个仪式感,都是我们生命的一个点,会在我们回顾的过程,形成了线和面,而勾画出我们与家人的关系以及我们生命过程的珍贵点滴。
可惜的是,仪式感如果变成非做不可并非常繁重的任务,就失去了它的珍贵意义。我曾听说朋友的妈妈在新年来临会特别焦虑和烦躁,因为需要安排大扫除、团圆饭以及祭拜的仪式等等,所以特别压力。我听后特别心疼,感受到过去女性为了春节的仪式背负了太多。造成了庞大的情绪压力。这也糟蹋了仪式感原有的意义,因为太重视仪式而忘记了仪式当中的“人”。仪式的初衷是为人们创造意义感和生活感。
当然,我们仍然要尊重上一代,而不需要冲突拉扯,这或许也是上一代通过繁重的仪式感找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仪式感可以很简单,同时可以享受其中。有一次在春节前,我巧遇我的朋友,她和丈夫饶有兴致地在花店买花,决定为家里布置,增添新年的仪式感。她说:“孩子们没这么重视仪式感”,停顿,随后霸气地说:“我和他(丈夫)就是要为家里布置,我就是要新年有新年的感觉!给孩子带来年味!”。
是啊!就是一些简单的布置或简易的仪式感,也可以为自己、为家人、为孩子带来年味。或许,此刻,他们不以为意,但这会是孩子之后人生的回忆与珍贵的生命经验。
其实,仪式感不只是出现在佳节中,在生活的每一刻,也有仪式感协助我们安顿生活,如:
工作之前,嗅咖啡的香气,喝杯咖啡;
上班之前,深吸一口气,为自己加油;
念书前,收拾书桌,准备念书的心情;
睡前的一声晚安或为孩子说睡前故事;
在日常和特殊日子里,为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仪式安顿自己;也可以为家人创造仪式感,来营造独特的回忆以及增添属于彼此生活的温度与意义感。
希望你的仪式感,成为你生活的美好和力量。
顺祝 新年平安吉祥!
▌延伸阅读:张志伟专栏《情绪有价》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