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情绪有价

失控的焦虑浪潮,是需要大人陪孩子穿越的

支持 Supported by  

陈品皓心理师在《过曝时代》一书曾描述:

“过曝世代孩子有几个特征,在看似心理脆弱的背后,实则是容易受到情绪困扰、注意力普遍不集中、思绪碎片化、抽象思维、思考内容与深度普遍性低落、对于评价存在一种超乎同龄层的在乎与恐惧、缺乏目标感而呈现动机低落的状态。在这些现象的综合表现下,呈现出一种心理成熟度延迟的整体世代现象。”

在智能手机时代,许多孩子都能即时地和网络、社交媒体、虚拟文化连结,过度曝露在资讯超载、界限模糊的网络世界和社交媒体。这些数码原住民(Digital Native),被陈品皓心理师称之为过曝时代的孩子。

过曝时代的孩子,心理晚熟并非是他们的错,而是大环境对于孩子的大脑和心智刺激已经和过去差异太大了了。(图片来源:Freepik)

这些过曝时代的孩子,心理晚熟并非是他们的错,而是大环境对于孩子的大脑和心智刺激已经和过去差异太大了了。巨大的网络的游戏和短视频的多元刺激,让孩子注意力低落:海量讯息和知识可以被动吸收并且轻松可得,孩子无法对单一的知识和其深度做深入的思考和探索;网络化的单薄人际和家庭少子化,让孩子无法持续和同侪练习真实的人际相处和情绪感受,而在人际的面向容易处于虚拟和无法掌控的焦虑感。

心理晚熟不是针对理性和智商,而是对于情绪能力、人际能力、同理和回应能力、做决定的心智能力的发展延迟。这样的心理成熟度延迟,追加上网络上海量未过滤的讯息与文化、以及孩子逐渐踏入青少年期,渴望对世界、人际、亲密关系、自我认同等等的探索和学习,并且夹带着青春期的冲动性,是非常容易掉进虚拟恶意的陷阱以及失控的情绪状态。

《失控的焦虑时代》也努力提醒,这样的心理晚熟其实也给予孩子的心理健康巨大的冲击。随着几个科技趋势:2000年高速网络和宽频开始普及、2007年开始苹果智能手机问世、2009年社交媒体的按赞和转发功能启动,2010年智慧型手机开始流行前置摄影镜头,社媒上传自拍照,强化了低隐私、视觉与影片的人际关系,呼应了Z时代和Alpha时代青少年开始与网络密不可分的关系和甚至轻易地被他人与自己在网络上比较、评头论足。

心理晚熟不是针对理性和智商,而是对于情绪能力、人际能力、同理和回应能力、做决定的心智能力的发展延迟。(图片来源:Freepik)

这看似联系便利的时代,因为简化的即时互动与反馈,缺乏实体的会面,也让Z时代和Alpha时代从“玩耍为主的童年”完全转变成“手机和屏幕为主的童年“。《失控的焦虑时代》也注明,从2010年到2020年,12岁至17岁的美国青少年群体的重度忧郁症出现比例是超过一倍的增长(145%),而美国青少年因自我伤害进入急诊室的比例- 女性增加至188%和男性增加至48%。从2010年到2018年,13至16岁的英国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也增长78%以上(女性78%,男性134%),北欧11岁至15岁的青少年出现精神困扰的百分比增加了51%以上(男孩51.3%,女孩76.3%)。这也意味,科技所引发的心理健康、人际、情绪、现实感断裂的浪潮正在全球化袭来。

可惜的是,马来西亚的工业化教育系统仍然卡在培养职业技能为导向来教育孩子,如学习数学,科学和会计,以便未来具备科学家,会计师和工程师等专业技能。这些技能固然重要,但在这个资讯随手可得,大环境骤变以及AI运行的时代,教育的转型似乎迫在眉睫。

大环境骤变以及AI运行的时代,教育的转型似乎迫在眉睫。(图片来源:Freepik)

芬兰在2016年推行现象为本的学习(Phenomenon-based learning),也在2022年纳入可持续生活(Learning for Sustainability)。现象为本的学习不再是理论和学术的学习,而是将生活的议题带入课室讨论,探索,做作业等,让孩子开始思索自身与生活的连接,培养孩子对于环境、生活与人际等的现实感。

挪威的教育系统在2020年进一步转型- 其核心课程纳入三大相互影响的主题:健康与生活技能,民主与公民权以及可持续性发展。课程安排也重视手动实践、强调批判思维以及对资讯来源的批判态度、数码技能与编程能力、减少学科数量和内容以便可以深化学习,并推动幼小的孩子游戏学习(Play Based Learning)。

从2012年开始,新加坡的教育就开始推行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CCE)将社会情绪,品格教育和社会价值的内容纳入基础教育,在2021年的CCE规划中,以个人认同,关系以及选择为核心,其教育的内容涵盖心理健康、公民教育、家庭教育、生涯与教育咨询、性教育、网络素养与健康。

许多国家的教育系统也开始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新西兰、芬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在重视教育系统并转型的国家,其核心课程涵盖了包容性与文化敏感度教育(让大众更认识神经多样性、原住民与不同文化等)、心理健康、情绪与人际能力、网络素养与数码技能、批判和议题思维等。这些课程都在让孩子不仅于技能和知识的发展,更是训练心智与培养现实接轨与适应的能力。

许多国家的教育系统也开始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新西兰、芬兰、澳大利亚、新加波等。(图片来源:Freepik)

马来西亚近期内在教育部分强调了品格教育以及共同授课模式(Co-teaching Model)以及即将推行的《马来西亚教育发展计划 2027》(KP 2027)新课程蓝图,确实乐见其成,只是仍对校园资源、执行的可能性、师资培训等有一定的担忧,这进而影响政策与执行面的差距,变成“换汤不换药“的局面。另外,马来西亚的教育仍然过度聚焦在品格教育,而并不重视心理健康、思辨能力、议题思维、网络素养和情绪与人际的发展。在脑科学的角度,品格和道德判断其实来自于理性脑的刺激以及价值观的选择,而并非填鸭式的道德与品格灌输。

也需要提醒所有的大人和父母,心理成熟、心智能力以及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是无法仅以教育方式完成,而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练习!孩子练习心理能力的最重要三个要素是:互动、安全感与模仿。通过同侪、父母和社区互动中,孩子们安全地探索和连结,同时候他们会向同侪、哥哥姐姐、社区的大人以及父母的情绪、思维、行为、语言和关系中模仿和学习。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多在社区连结、玩乐、和大自然相处,多认识不同年龄的人,通过镜像模仿,孩子的心理成
熟度会逐步被练习和提升。

在这个失控的焦虑时代,真实的连结反而是稳住彼此的磐石,社区的每个大人、父母、教师、教育系统和政府都需要共同合作来协助孩子面对这些浪潮,稳住他们在儿童和青少年期所面对的大环境与身心的挑战。“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是恰恰是这个时代所需要去实践的。

延伸阅读:张志伟专栏《情绪有价》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0 / 5. 评分人数: 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张志伟

热爱故事、人性和心理的生命陪伴者,相信情绪有存在的价值。现为马来西亚注册与执证辅导员。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