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我是90后

无感的下一代

“oi!叫这么多声都没有听到,你是不是玩game玩到sot料!”

同学们听到这句话都猛点头、哈哈大笑。

“对!老师!我的妈妈就是这样讲的!一模一样!”

爸爸妈妈,你是不是也这样想过:现在的小孩,真的玩手机玩到sot了。

教书的这段时间,最常听到父母对孩子的怨言,就是他们手机上瘾。家里没有小孩的可能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整个周末可以只跟手机或电脑相处就好。

早餐不用吃,午餐时间到了也不知道,晚餐更是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有的孩子,甚至会因为父母阻止他们玩手机,而出现脱序的行为,包括打父母、歇斯里底尖叫、号啕大哭、严重的还可能砸东西发泄,目的就是让父母把手机“还”给他们。

父母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顺从他们的意愿。正如同一位妈妈对我说的:“你不给他手机,他可以烦你烦一整天。不然,就是一整天给我脸色看,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没有办法只好给他,不然我们一整天什么都不用做了。”

现在的小孩,最大的问题不是对3C产品上瘾,而是当孩子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与虚拟世界交涉,这会在无形中封闭他们的感官,让他们对周遭事物无感。(图片来源:卫报)

可能你会想,玩玩手机没关系,谁叫他们出生在科技蓬勃的时代,这是他们的这一代的生活方式。

但作为老师,我一天有超过8个小时的时间,都和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小朋友呆在一起。

现在的小孩,最大的问题不是对3C产品上瘾,而是当孩子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与虚拟世界交涉,这会在无形中封闭他们的感官,让他们对周遭事物无感。

说说上回的作文班,题目是《我的妈妈》。我在班上告诉同学们,我不想在作文的开头看见那种千篇一律的死亡描述,说妈妈有什么水汪汪的大眼睛、乌黑的长发和樱桃小嘴。

“我给你们一些时间,想想自己的妈妈的样子。每个人的妈妈都不一样,少说你也认识妈妈十几年了,你应该认得妈妈的长相吧。如果有一天你失踪了,你会怎样跟警察叔叔描述妈妈的长相,就把这些写进作文里。”

让我惊讶的是,大部分的孩子竟然无法描述妈妈的长相。

“老师,我忘记妈妈是长头发还是短头发了。”

“老师,我的妈妈好像有戴眼镜。”

“老师,你可以给我看妈妈的照片吗?我真的不是很记得她长怎样。“

这是你的妈妈,不是椰浆饭的小贩,这个每天都会出现在你的面前的人,你竟然对她的长相如此不熟悉,更不用说妈妈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过半的学生都答不上来。

现在的孩子,对世界的态度是无法想象的冷淡。

他们没被藤条打过、没抓过蝌蚪、没洗过自己的碗、没自己脱纽扣、没有看过真正的长颈鹿…… 每天对的,就是冰冷的电脑、手机,还有因为工作而累瘫的父母。

他们知道什么是高兴、伤心、害怕,但更深层的感受是缺乏的。很多孩子上了六年级,也不知道什么是内疚、挣扎、牺牲、懊悔。

他们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文中的父亲笨拙却坚定要为孩子递上橘子的画面。他们的读不出什么是父爱、什么是强忍泪水、什么是无声的爱。

他们告诉我的是:“老师,作者很爱吃橘子?还是父亲是个勤劳的人?因为他努力地爬过月台?”

阅读《目连救母》的故事,他们领悟到的是“他妈妈长得很恶心”,“目连很聪明可以下地狱?”。

很多家长说,我的孩子思维题写不出、理解文不明白、作文想不到。

父母大可不必让孩子与手机划清关系,但也需要知道,让孩子沉浸在电玩中的听觉、视觉的刺激之余,也需要把他们从虚拟世界中来出来,让他们也同时感受真实世界为触觉、嗅觉、味觉带来的冲击。(图片来源:The Sacramento Bee)

这些种种在课业上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孩子缺乏回答技巧、或是词汇量不够。而更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世界欠缺感知能力,让他们少了共情能力,少了青少年独有的放荡不羁。

激情、热忱、至死不渝等情绪,是不能只在课本上、或是在手机里就能找到的。你放孩子淋一场雨,他就能体会什么是愉悦、什么是无拘无束。你让孩子养一只小狗,他就知道什么是责任和发自内心的温柔。

马来西亚电玩“王者荣耀”代表团,才刚从亚运会赢得银牌的佳绩。做家长的可能连游戏怎么开始、怎么结束都不知道,只是知道我国的选手了,而且赢得“不明不白”。

这就是他们的时代,科技电玩就像我们小时候的《灌篮高手》和《老夫子》,是生活的调味剂。这也不表示父母只能让孩子从科技与生活之间二选一,在两种极端之间,还有中间的选项。

父母大可不必让孩子与手机划清关系,但也需要知道,让孩子沉浸在电玩中的听觉、视觉的刺激之余,也需要把他们从虚拟世界中来出来,让他们也同时感受真实世界为触觉、嗅觉、味觉带来的冲击。

当孩子沉迷游戏时,先别急的跳脚,而是帮助孩子平衡各个方面,这不就是父母们做的事吗?

延伸阅读:偷偷专栏《我是90后》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6 / 5. 评分人数: 5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偷偷

原名廖诗弦,90后诞生的新闻记者。先是拿药剂系奖学金、再去念了中文系、最后选择当记者。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即兴剧,无需固定脚本,只需勇气和创造力。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