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无关痛痒

我们还有医疗保障吗?

从2024年末医疗保费高涨的争议延烧至今,再到马大医院宣布从2025年一月份起调涨医疗收费,不知道有多少民众留意到公共医疗体系(即政府医院与诊所)也在近日接连爆出各种负面新闻?如果你跟我或其他医疗同行一样有跟踪CodeBlue(专注报道和评论医疗相关议题的国内英文网媒)的话,看到常有匿名投诉哪间政府医院人力严重短缺、医护人员过劳崩溃、病人死于疏忽治疗等报导;再接着看卫生部或各路专家与医护人员针对新举措如:值班津贴费调整、轮班制(Waktu Bekerja Berlainan,WBB)等议题在线上隔空争辩,甚至传出要求部长与卫生总监下台的声音,你也许会有一种(错)觉:我国的医疗体系是崩坏了吗?

但我想对民众来说,更贴切也更核心的疑虑应该是:我们还有医疗保障吗?

什么是医疗保障?简单来说就是在你患病需要求医时,你不会因为身份原因、交通原因,或经济原因而求医无门;也不会在求医过程中时刻提心吊胆会被医坏或医死。除了维护人们健康,医疗体系的根本宗旨不外乎提供人们可及、可负担和优质基本医疗服务的保障。

除了维护人们健康,医疗体系的根本宗旨不外乎提供人们可及、可负担和优质基本医疗服务的保障。(图片来源:pixabay)

所以当专家学者们都在热烈地议论或献策如何从政策或体系下手医改的时候,一般民众无论是个人或团体,乃至社区,是不是只能被动地盼望“上面的”决策者能推出良方而我们只能束手无策呢?

我以为,至少我们能从小群体、社区间推动“启智与建设性的讨论”起步。

比起讨论疾病预防和治疗或谈保健养生,医疗议题向来给人一种太严肃、太学术“不好谈、不容易谈”的印象。像是公立医院病床紧张、诊疗预约排期过久、医护人员短缺流失等医疗议题,在许多人看来只能从体系或制度政策下手,除了行内专家之外一般民众雾里看花,不但讨论不出什么结果,也做不了什么。尤其在中文语系圈子内的讨论,决策者又哪会听到呢。

比起讨论疾病预防和治疗或谈保健养生,医疗议题向来给人一种太严肃、太学术“不好谈、不容易谈“的印象。(图片来源:pixabay)

不少人甚至认为医疗体系的问题离个人太远——不切身——什么健康权益啊都是空话,健康只能自求多福。很多人即使曾经受过或正经受着因疾病带来的身体上或精神上的痛楚,只会自叹倒霉,而不会联想到或许医疗体系的完善与否其实也应负起很大的责任。直到最近由于医疗费和保费大幅度高涨,或许部分人才终于感受到切身的(钱包)痛。

自求多福是对的,因为你的基因、饮食作息和生活方式,还有运气决定了你会不会生病。但只对了一半。你生病之后——到哪里就医,要花多少钱就医,(大概率)会遇到怎样的医护人员,多久能获得诊断和有效治疗,如何复诊、恢复病前功能、预防复发等等——则取决于公共社会与医疗体系,而不是也不该看运气。所以这个“自”有一半是个人意义上的自己,另外同等甚至更重要的一半是团体或社会意义上广义的(我们)自己。

你生病之后——到哪里就医,要花多少钱就医,(大概率)会遇到怎样的医护人员,多久能获得诊断和有效治疗,如何复诊、恢复病前功能、预防复发等等—— 则取决于公共社会与医疗体系,而不是也不该看运气。(图片来源:pixabay)

需知道当你觉得痛的时候,不只有你,还有很多人也跟你经历同样的痛。以医疗费和保费高涨举例,为此可能感到钱包痛或头痛的人大概有多少呢?至少有一半的人口吧——根据2023年马来西亚全国健康与疾病调查报告(National Health and Morbidity Survey, NHMS),靠自费方式(54.8%)和使用个人医保(15%)就医的入院病人共占了近七成。

根据2023年马来西亚全国健康与疾病调查报告(National Health and Morbidity Survey, NHMS),靠自费方式(54.8%)和使用个人医保(15%)就医的入院病人共占了近七成。(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既然我们可以在咖啡店跟朋友闲聊时,道听途说着比如“保险都是骗人的,断保算了,把钱存放定存做储备就好”、“没钱就去政府医院。排期要等就等咯,跟他斗长命”、“私立医院都是看钱罢了,花了钱也不一定治好,买保险白白浪费”……不如一起创造一个学术平台以外的讨论空间集思广益,不但为自己个人自求多福,也或许能群策群力为广义上的自己探索出”政策以外“获得医疗保障与权益的方式?

▌延伸阅读丘桦真专栏《无关痛痒》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未经许可不可转载;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3 / 5. 评分人数: 7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丘桦真

在临床看诊了十年,出过两本书,因突然想不开念了个公卫硕士。现在的职业是个三言两语说不清在做什么的“不看病人不看诊的医生“(叹)。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