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十月有—— 10月1日联合国定下的国际老年人日,10月10日马来西亚医生日,10月11日首相安华公布2026年财政预算案,而整个十月是跟乳癌醒觉有关的粉红十月。今年更热闹,雪兰莪州政府在10月9-11日期间以全国领头羊的姿态推介“照护经济”(Care Economy) 发展蓝图,在KLCC会展中心举办了一场峰会Selangor International Care Summit。

所以只谈任何一个主题,都显得有点偏心。那就从比较熟悉的粉红十月说起吧。
以往谈乳癌醒觉,我常以医生口吻(更确切是“疾病的角度“)告诉大家:乳癌是马来西亚女性第一杀手,多数病例都是在中晚期才获诊断所以我国乳癌的5年存活率很低;又或者宣导乳房的自我检查方式、乳癌常见症状和风险因素、乳癌筛查的年龄和指南比如应该是做乳房造影mammogram (或搭配乳房超声波breast ultrasound) 而不是靠验血检测CA15-3…… 然后加上各种图表和数据证明专业性。这波操作大家都不陌生,也几乎成了医疗业者或医护人员做健康宣教的标准作业程序。

有错吗?也没错。差别只是我们往往聚焦乳房(乳癌),没看见——女性才是主体。(注:男性也会罹患乳癌,发病率低于1%但死亡率较高)。
这是我参加了雪州照护国际峰会之后最大的体会。峰会不以粉红色为主色(这是好事),但处处都是女性身影:主导的YB Anfaal Saari、主办单位之一的雪州官联公司Wanita Berdaya Selangor、赞助公司之一Kiddocare执行长是女性……尤其工作人员和出席者更是以女性占绝大多数。虽然受邀的演讲和对谈嘉宾男女参半,但在会上最勇于发声的是女性—— 因为家庭照护的重担往往落在女性身上。于是你听到她们分享照顾家中幼儿、老人、特殊障碍孩子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她们的身心俱疲然后如何振作自强,也听到一个个既是长者又是照护者的女性,颤抖着声音跟YB发声说:我们需要更多可负担的照护机构和服务!

然后回头再看参展的医院单位在展位上宣传乳癌筛查配套时,我忽然不知道该如何跟这群自顾不暇的照护者女性们说:嘿,你应该筛查乳癌~ 并不是说她们就该忽略自己的健康(相反她们应被赋予额外辅助以获得更便利的医疗服务),但就是难以启齿,好比你无法跟一个苦愁下一餐正在挨饿的人说你该多吃蔬果同样道理。
照护经济的核心,正是让「照顾者」也能被照顾。它提醒我们:照护不是私人责任,而是社会结构的根基。没有人照顾孩子、老人、病人,其他人也无法安心工作。所以照护本身就是生产力的一部分,是有经济效益的,照护者的付出不应仅以责任或义务之名被要求无偿承担,而应获得制度性的认可与回报。联合国在「国际老年人日」专题网页中也点出类似的现实:在照护资源不足的中低收入国家,许多女性因长期承担无偿照护工作而无法投入职场,结果在年老时更容易陷入贫困。

这其实就是照护经济议题的延伸:当社会没有为照护建立支撑结构,最终受影响的不仅是照护者本人,也包括她们未来的经济安全与老年生活。退休金不足(老年贫困危机)、照护需求上升、医疗费用攀升恰恰是国家步入人口老龄化所必须面对的三大挑战。尤其当我们一直将老年人视为“被照顾者”,那只会让照护负担不断加重。相反,若能换个思维——正如联合国所强调的,“老年人绝非被动的受益者,而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我们就该创造条件,让他们能持续学习、继续参与社会与经济活动,并透过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让老年人维持活跃、有尊严的生活。那样的老龄社会,才是真正有活力、有价值的“银发经济”基础。
可惜有点遗憾的是,在最新公布的《2026年财政预算案》中,虽然卫生拨款再度增加,但重点仍放在医院建设与基础设施升级;在长期照护、社区护理与初级医疗的部分依然不足。在老龄化加速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更多病床,而是更完整的照护生态系统,包括强化家庭医生制度、加大政府社区照护服务的供应,以及通过财政激励,鼓励民间机构提供可负担与高质量的照护服务。

每年十月闹哄哄的,一年又一年,我不知道同一番倡议要重复谈论多少年才会看见改变,还是始终在原地绕圈圈?难怪一些医生组织代表会在10月10日马来西亚医生日这一天,再次提起17年来从未调整过的社区医生诊费。
政策是笨重的巨轮,你得每年推一推。
▌延伸阅读:丘桦真专栏《无关痛痒》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