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抗疫情已经近一年。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太多,但其实收获的可能也不少。
在疫情爆发之后,英国艺术家麦克 • 迪兹纳(Mark Titchner)于2012年创作的作品“请相信这一切终将过去”在网络社交媒体掀起一股热潮,重新将此作品展现在广大观众的眼前。尽管此作品创作的时候只是针对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和艺术家本身对当时政治情况的反馈,没有人预想过今天此作品成为整个社会、甚至于全人类都能找到共鸣的情绪依归。
83高龄的英籍画家大卫 • 霍克尼 (David Hockney)2020年3月在法国诺曼底进行自我隔离的时候,利用电子科技创作了一副水仙花特写,命名“请记得他们无法取消春天”。作品不但反映了艺术家个人面对隔离的孤独感,同时也唤醒了人们的积极情绪和重新对未来注入希望的积极。
疫情爆发期间,阿根廷籍艺术家托玛仕 • 萨拉希奴 (Tomas Saraceno) 于2018 年创作的作品 “Particular(s) Matters Jam Session”正在佛罗伦萨斯特洛奇宫展演。因应疫情美术馆被迫闭馆,展出当然也在毫无选择下暂停。艺术家借此作品比喻在空气中移动的微尘,在疫情时代提醒我们必须放慢速度生活。
当我们面临无情的病毒,我们对未来感到焦虑,为失业感到发愁。各行各业面临不一样的挑战、不同程度的打击及方方面面的威胁。我们熟悉的模式和方式处于极速转变期。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甚至网络国界已经重新定位。我们在真实与虚拟世界徘徊,未来在人类目前微弱的认知下逐渐瓦解,疫情加速了创建新世界的努力。
艺术犹如黑暗中的明灯,在愁苦中带来希望,安抚我们支离破碎的内心。人类仰赖艺术带来的精神滋养,在绝境中咬牙坚持已非新鲜事。历史上许多活生生的例子证明艺术在最绝望的时刻,也不会轻言放弃我们孤寂的灵魂。比如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在牢里孕育了《堂吉诃德》,就是其中最令人眼前一亮的代表作。此作品如今被誉为西班牙黄金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不但是西班牙的文学典范,也是现代西方文学的奠基作品之一。
在这个时代,艺术除出展现美感,还肩负许许多多不同层面的角色。疫情教会了我们用更多元的角度思考, 以全新的方法诠释边界。我们重新审视可及性,透过艺术提供共融的平台,给予共情的机会。艺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超越种族、政治、文化及阶层,回归最原始也最无法分割的人性。
这一切终将过去,而我们也一定会找到共生的方式,在全新的后疫情时代重新绽放。
延伸阅读:陈鱼简专栏《无终点站》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未经许可不可转载;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