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爆发且持续蔓延以来,和大部分的人一样,过去一年半一直处于打破重来的状态,所有原先安排好的工作,主要包括国际交流合作的案子都被迫得重新安排。多年的努力下终于获得法国的创意城市艺术季开幕式演出邀约惨遭取消、竞争激烈难能可贵获选的日本驻村机会无限期推迟、好几个国际合作创作研发案子大部分面临转型、无法成行的跨国演出更是成为常态。一系列的变动导致骨牌效应,影响未来作品的呈现方式、创作的过程和观众互动的形式等等,整体工作发展都必须一一调整。
由于非盈利工作牵涉公共资源,必须更多元而全面的思考支出与收效的平衡。处在疫情时代,但求健康保命,三餐温饱;能够持续维护以热爱和热诚作出发的事业发展,已经是一种天大的奢侈。感恩目前还能在为艺术文化圈做创作、研究、交流和推广,虽则未来难测,也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率先尽力做好本分。
最近投入比较多时间精力的其中一个研究计划,把亚洲一些制作人串联起来,主要针对城市与城市之间如何透过艺术文化,在短期可见的未,来进行更多元方式的交流。讨论内容包括研究计划参与者们各自居住地的在地文化艺术当前发展趋势,便于预测后疫情时代所需。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多次针对艺术文化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讨论。艺术文化建立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提供平台进行跨域交流,陶冶性情、纾缓压力、开启对话的同时也培养同理心。我们一方面必须以艺术文化出发,制定与在地连接的规划;另一边厢必须关注不能让艺术文化沦为工具化的存在。在策划与执行的当儿必须无时无刻相互提醒,这一平衡必须拿捏得宜。
亚洲的大城小镇,无论是已经站在都市化的最前沿或是处于刚起步发展,大多数都一直还在通往城市化的路上不停歇。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当权者似乎更着重于获得的精彩,而忽略了所失去的美好。
因应研究计划,再度重新审视目前居住的吉隆坡。不难发现硬体建设一直都是此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虽则断断续续冒出一些艺文相关的发展个案,相对有延展性和延续性的长期人文发展计划似乎并没有妥善的纳入城市规划的大蓝图之中。
高效率高消费的城市生活,对于能量和耐心的消耗也相对提高。如果以人作为中心点出发,除了便捷的交通、安全的氛围、洁净的环境、无阻的网络、地道的美食,还有没有其他需求?我们希望塑造一个属于我们的城市什么样的身份象征?
近十几年特别热门的话题“全球本地化”(glocalisation),特别关注有特色的在地文化。如何达到不盲目跟风,不被国际化一词蒙蔽的同时,把本地小众而有特点的在地文化艺术输出,是一大关键,也是一大挑战。
当然,广大民众担忧并且关心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冲击和其复苏的对策和速度;但是我们其实不能忽略的部分也包括精神创伤的重建。历史上许多案例证明艺术文化在修复受损的精神创伤扮演关键性的角色。几个月前看到波兰的卢布林和立陶宛的维尔纽斯两个城市建立起高科技装置“Portal”,让两个相距600公里的城市居民们可以实时观察对方的城市;也可以让互不相识的两城居民透过镜头前的肢体语言互动。
在没有办法自由的跨国跨境旅游的疫情时代,这样的装置如同哆啦A梦的任意门,为人们打开现实与虚拟的边境,大胆尝试改写边界感的可能性。支持这项研发的基金会主席Benediktas Gylys强调,这样的装置可以让这个存在许多致命挑战时代的人们相互理解并建立同理心,跨越偏见和分歧。英国伦敦和冰岛雷克雅未克分别表达希望在未来安装该装置的强烈意愿。
艺术文化可以成为城市之间的友谊之手,达到和谐平稳的国际交流之作用。很多时候艺术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多元而至关紧要的角色,不但反映社会、记录当下,甚至具有前瞻性划时空的存在价值,为人类开创未知。正如毕加索说的,我们所有的想象都真实存在。
延伸阅读:陈鱼简专栏《无终点站》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