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书上的“回忆”部分一直是我特别感恩的一个功能。很多回忆如果没有定时被提醒,也许就随着忙碌的生活逐渐淡化。最近频繁地跳出2015年受邀到法国参与为期两周的艺术文化机构发展会议的记忆。那是创办工作室之后刚刚开始全职当制作人的前几年。现在回想当时懵懵懂懂,经过这些年的沉淀,此会议的后续影响力也慢慢开始显现。
虽然之前去过巴黎旅游,但是参与法国文化部,在文化部总部参观开会还是第一遭。发现法国人几乎不吃东西。一天的会议下来,喝完咖啡气泡水接着午餐时间就开始喝酒,饮料无限量续杯,食物却都精致得有点吃不饱的样子。有一起去的亚洲同仁,偷偷在角落盘算等下我们去吃点什么“真正的食物”,比如越南河粉或者泰式烤猪颈肉。忽然好像有一点理解法国女人维持苗条优雅背后莫大的牺牲了。
当时感觉最震撼的是法国政府在推动艺术文化发展做出的资助与劳心劳力,至今回想仍然觉得不可思议。法国在历史上对创新的包容,一直都属于时代前端的存在。有幸参观了把整个城市变成文化艺术游乐场的南特,打破了常规的城市文化发展规划的刻板印象。不但参观了大大小小的政府机关和艺文场馆,也和独立艺术家、艺术团体交流。最重要的是出席会议的18人来自不同国家与背景,少有的把政府官员和独立艺术家共同邀约在同样的场域,进行公平对等的对话。这样的举措是完全不多见的,也让我这种长年累月在体制以外独立奋斗的制作人倍感亲切,觉得独立的微小声音也有被听见、被关心的一天。
很多朋友都诧异于我对法国、对巴黎的热爱。虽然也在蒙马特踩过狗屎,也遇到明明会说英文却还是坚决用我不明白的法文回答我的问题的人,也感受过巴黎人法国式的傲慢;但是巴黎啊,总能够带来大大小小的惊艳。这座城市对文化推广上的不遗余力、对艺术创作上较真的追求、对原创所给予的平台与机会、对生活的态度热情积极与热爱,即使在转角的小店买一束鲜花,坐在路边的咖啡馆看形形色色的陌生路人,生活可以如此沉淀,活生生却也无可分割、不可救药的浪漫。
在这样一系列的冲击之后回归现实也常会为生存和生态担忧。主要还会思考作为独立制作人的角色与责任,应该如何时时更新,重新定位。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的独立艺术家与艺文团队都没有受惠于政府的补助,这倒是促进了艺术家与艺文团队跟观众更紧密的联系与沟通。未经雕琢的艺文生态分类,往往可以打开更多的可能性与实验性,进一步促进自然产生的跨界、跨域、跨学科合作与交流。艺术文化发展作为一整个生态来看待的这种概念,如何更深入的嵌入工作室原创作品的思考与实践也是另外一大功课。
庆幸一路走来在国内外遇到许多共同在这一条没有终点的路上奋斗的勇士们。我们一直相信星星之火虽然微弱,只要尚未熄灭,依然可以燎原。愿与各同仁共勉之。
延伸阅读:陈鱼简专栏《无终点站》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