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旧纸犹香

无巧不成书!

支持 Supported by  

记忆犹新,两年前人在府城渔光岛的“春山外”古书店里,蔡桑慎而重之取出一本古旧的书冊,一边递给我一边回忆道:“那一天真的很巧,刚刚收到这书的当下,就在脸书上看到你的帖文,提到了这书的作者——桑简流。”

举凡熟读董桥文章的读者,大概都和我一样,知晓老辈作家桑简流,这一号人物的存在。

桑先生原名水建彤,董先生和他曾在伦敦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科同事八年。

缘分说来很奇妙,人和人之间相知相识相遇,甚至是人和老物件,尤其是绝版老书的邂逅,背后都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因素,姑且称之为缘分。冥冥之中,注定的。

四年前,董公出版了他在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最后一本书,是他在疫情期间身心沉淀下来撰写的一部回忆录:《文林回想录》。

大疫期间,居家避疫,董公在这段时间,捡拾了过去几十年一直保存着,与文坛前辈同辈往还的信札、旧书刊、旧卷宗,从中抚忆过去之似水年华。董公在文章里写道,这过程“仿佛故人重逢,悲喜交织!”

身为董公的忠实铁粉,伪光头佬在仔细阅读这一册文坛忆往述旧的大作时,过去在翻阅旧杂志、旧书刊时所认识的许多人物,诸如徐𬣙、南宫博、亦梅先生、林太乙、姚克、梁实秋、查先生、戴天、胡金铨、林海音、林文月等等等,这些那些耳熟能详的文人名士,皆一一出现在书册里。这书无疑是一部港台南洋文坛人物的“写照",是一部文学爱好者不可错失的好书。

最好玩的是,经由一位书友的提点下,伪光头在翻阅这部回忆录时,居然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发现,董公笔下提及这些作家的同时,也提到了他们曾经出过的书,因此心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边读边按“文”索骥,把文章里提到的绝版旧书,一一从书架抽出来,晒一晒,甚为好玩!

带着一种好玩的心态,三年前,伪光头在脸书上分享《文林回想录》关于桑简流的篇幅时,提到桑先生的外公,大藏书家傅增湘先生。“傅增湘这个人大概很拘谨,很严肃,连学问都藏得很深,只肯露出那么一点点,《藏园居士六十自述》见出不少端倪。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经他装点,竟成'藏园'这样别致的斋名……”

伪光头颇喜欢“万人如海一身藏”这个典故,同时也很钟意这一句诗,甚至还曾引申这个句子,写了一篇緬念故友的专栏文章。

犹记得,当时因手上没有收到桑先生的书,因此,晒了两本他表弟,北京藏书校勘金石书画鉴定大家,傅熹年著述和整理的《古玉精英》和《古玉掇英》。这两部大著被视为学习鉴赏、浸淫古玉器者极为重要的靠山和指南。

时隔一年,脸书的回顾功能提醒了我,关于这个有趣的旧帖子;然后,伪光头饶有趣味的又重贴了一回。咁啱嘚咁巧,这一回就给正巧收到桑简流《西游散墨》的蔡桑看到了;不仅是这样,蔡桑还罕有地在我的帖子上贴图留言。伪光头立即打蛇随棍上,覆曰:蔡桑,那这书你就留给我吧。记得,当时蔡桑并没有即刻答应我,只说是这书就暂时让他把玩一下吧……

可想而知,两年前当蔡桑在我面前拿出这本《西游散墨》时,伪光头的内心是有多激动有多开心的呀!

没想到的是,这书稀少罕见是一回事,可它偏偏还是一本作家签赠本,上款是劳干教授(著名学者劳思光教授的堂哥)。与此同时,单是欣赏那几笔端正挺拔的毛笔字,就足以让伪光头佬看得眉开眼笑,心花怒放了。

无巧不成书!如此书缘,美死了!

延伸阅读:伪光头佬《旧纸犹香》专栏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访问网是马来西亚独立网络媒体,靠原创内容说话,也靠你的支持继续前行。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作品,帮我们买杯咖啡,让更多真实与多元的原创访问内容出现在你的眼前。
RM3
RM5
RM10
其他 RM:
称呼*

给网站的话(公开)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2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伪光头佬

原名许祥钟。嗜书、爱买书、爱藏书,致力收集绝版书、作家签名书。迷恋书的装帧、书的各种版本,乐此不疲,视之为余生的心灵寄托。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