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人眼中,因为爱情而结合的婚姻,才是一种正统。我们经历了婚姻包办的时代,而后进入“浪漫爱”的思潮至今,婚姻从家族利益,变成了理所当然的爱情结晶。
社会心理学里有个爱情三角理论,说爱情由三个元素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指的是性爱和情感上的着迷,亲密是对爱人的照护赞赏和袒露自我,承诺是愿意为维护这段爱情承担责任。
亲密是“温暖”的,激情是“热烈”的,而承诺是“冷静”的。现代人已经不愿在爱情或婚姻里将就,想要找一个真正的灵魂伴侣;爱情的三个元素,他们缺一不可。找不到?宁可单着。
不过,如果没有爱情,就不能走入婚姻吗?其实老祖宗已经为我们示范过了,而此时此刻,还有人继续解构婚姻和爱情的关系。
日本社会近年来开始出现一种新型的婚姻方式,叫做“友情婚”——夫妻之间像朋友一样,基于共同兴趣或生活习惯而决定一起生活,不发生性行为;如果想要孩子,可以透过试管或代孕方式生育孩子,孩子出生后也可以只随一方分居。
也就是说,双方除了没有爱情和性关系之外,其实和一般夫妻差不多。而且,只要达成共识,双方也可以在婚姻之外和他人谈恋爱或发生性关系。
那你就会想问一个问题:如果不需要对方的性和爱情,为什么还要结婚?
婚姻才是真正的生活需求?
性和爱情不是人生必需品,但对某些人来说,婚姻可能是真正的生活需求。
日本的友情结婚相谈所COLORUS——专门为友情婚进行配对的婚介公司——官网上特别点出了他们的主要服务客群:无性恋者、LGBT群体。
无性恋者,是一种无法对他人产生性欲,或是无法感受他人性吸引力的群体,可能占了全球人口的1%左右;但他们中的一部分,仍然渴望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和陪伴,他们也需要一起共度余生的亲密伴侣。
日本至今仍未让同性婚姻合法化,迫于世俗压力的LGBT群体可以找到一个缔结友情婚的伙伴、免于骗婚风险,并且合法拥有一个自己的孩子。
婚姻制度作为一个有明确法律条文归属的社会制度,为缔结合约的双方保障了许多权益,还有对已婚者的税务优待。更重要的是,在日本这个集体主义的社会里,人们对高龄未婚者的偏见,可能会导致他们面对生活上的隐形压力、职场上的升迁阻碍。
在婚姻里,友情比爱情更长久?
婚姻从爱情的神话,被解构成了驱散孤独、合法谋求制度福利、合伙经营理想生活的方式。那么,依靠友情来维系的婚姻,会不会比爱情更加稳定长久呢?
爱情里有太多的荷尔蒙,让人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承受不起、承诺不了的东西。在一段有毒的恋爱关系里,即使有一方惨被剥削,也会因着爱情之名而蒙蔽了双眼。
婚姻关系里,常有家事分工不均、丧偶式育儿、孝道外包、情绪劳动和情绪勒索等问题——可是因为爱情,我们可以忍耐,有时还乐在其中,直到彼此的爱意一点一滴被生活消磨,两个人就成了怨偶。
之前中国网路上有个真人真事:有个70余岁的退休丧偶男教授,退休金和房产在手,经济宽裕,于是聘雇了一个50余岁的住家阿姨,每天为他做饭、做家务,照料他的生活。过了一段时间,教授觉得这个阿姨人真不错,勤快踏实又爱整洁,虽然没有精神交流但却是个可以依靠的人,于是他提议和阿姨结婚。
没想到,阿姨一口就拒绝了。理由?原本阿姨每个月都有不错的薪水,吃住全包的工作让她可以把月薪都存起来给她的孩子买房;如果和教授结婚了,家务一样要继续做,但月薪却没有了,最多就是让她打理一些两个人吃用的生活费。婚后如果阿姨继续掏钱支持儿子买房,教授一定会觉得自己被占便宜了,徒生不愉快。
这就是以爱为名的婚姻剥削,不单是婚姻里的各种无偿劳动、子女的冠姓权之争,还有对个人空间和自主权的逐步蚕食。
爱、生育、性和婚姻,可否完全分开?
仔细想想,友情婚对双方的条件要求可能更高。
就和异性恋的婚配相亲、联谊一样,友情婚的双方也需要一个互相了解、沟通商讨的过程。这需要一个人非常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性格、需求、喜好、厌恶和底线,也在充分沟通后理解了对方的需求和期望,而后基于现实情况做出理性的决定。
爱情容易消失,而我们用默契和义气来维持友情,那就不会有谁辜负了谁的怨怼。
从是否要同房睡觉、生不生孩子、要不要协助照顾对方的父母,到家里谁倒垃圾、谁做饭、谁买日用消耗品、假日是否一起出游等等,都需要双方在婚前就达至共识,甚至是白纸黑字写进契约里。
这些条条框框似乎显得斤斤计较,但普通婚姻里的许多过不下去的矛盾,正是由这些不可调和的小事引发;爱情正浓时可以忍让的问题,其实是关系里的定时炸弹。
爱、生育、性和婚姻,是不是可以完全分开的东西?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今天的答案也许和明天的答案不一样。
回到爱情三角理论,我们在激情、亲密和承诺里,只要有任何两方是相对稳固的元素,一段关系就可以长久维系下去。基于“友情”而结合的婚姻,没有激情和浪漫,却有互信而坚定,是更加理性成熟的决策,保证了双方“亲密有间”,让两人都有舒服的社交边界感。
或许我们在稀里糊涂地走入婚姻之前,可以从友情婚的概念里开始审视,我们所需要的人生伴侣、想要寻找的爱和陪伴,到底是不是现在这副约定俗成的模样?
其实,人们真正需要的也许不是婚姻,而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自由。当家庭不再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单身者不必受到隐性歧视,LGBT组成的家庭被广泛接受,单身女性生育、单身男子收养孩子都再普通不过的时候,我们也会觉得友情婚是一个古老的选项。
延伸阅读:陈奕君专栏《某君说》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