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某君说

女性主义已经是过时的东西了吗?

就像资本主义一样,女性主义作为一个大词被人频繁地在日常生活里提起的时候,这个词的意义就被稀释和消解掉了,大家视之为稀松平常,觉得不太需要特地花心思去思考和应对。甚至在这个年代,可以有人公开宣称他们反对女性主义,或至少是不支持的。

男女已经很平等了!你们还在喋喋不休说什么?

或是,“我不支持女权,我支持的是性别平等。”

我们只讨论中产阶级里的性别处境?2024年很多的性别不平等,会在更幽微的层面发生,更加难以觉察,就好像在鞋子里面喀着的一颗小石头,不会对你造成什么太大的损伤,但是你每走一步路,都会感觉它的存在让你每一步都不舒服。

我从上一份工作辞职的时候,我的上司,她问我:你是因为要去结婚了所以辞职吗?但另一个男同事辞职的时候,她并没有这样问,而是祝福他有更好的前程为什么?因为社会普遍认为女性是应该为家庭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的那一方。

职场中,女性似乎普遍被认为应该要为家庭投入更多。(图片来源:Freepik)

当我和一群男人坐在同一个饭局里,他们默认作为现场唯一一个女人,理所应当承担为大家斟水倒酒、分派餐具的工作。当我直接表示拒绝,他们都吓了一跳,一方面他们或许从未想过这个小小的要求会被拒绝,一方面是他们在当下那一刻意识到了,我的拒绝直指他们潜意识里某种父权的习性。

之前我在本地组织过一些赈灾活动,发现大家很容易忘记要收集的物资是卫生棉。为什么?因为男人不需要用卫生棉,而女人的需求无人特意过问。本地的难民组织在安置和援助难民的时候,也不会记得女性难民需要穿内衣或购买内衣,以至于需要再成立一个专门照顾女性难民的NGO组织。

也是到了2023年,我们的内阁才开始准备要修宪,让女性公民与外籍配偶生下的孩子可以获得马来西亚公民权按照本国法律,原本是只有男性公民的孩子才可以自动获得公民权。

为什么我姓陈?哦,因为我爸姓陈。

就是这些日常生活里频密发生的,小小的事。非常小,小到如果你认真地抱怨,大家会觉得你很难相处甚至还觉得“你是不是仇男”——仿佛一件事情如果对女性不公平,就是男性占了便宜,而男性觉得“这东西又不是我要的”,于是有一种好像被攻击了的委屈。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部分的男人根本不觉得女性主义和男人有关系

事实上,父权体系里对男性的优待,背后潜藏着一整套“男人应该如何如何”的期许——做不到的男人,会被视为父权体系里“失格的男人”,可能因此背上娘炮、软饭男等污名。

女性已经懂得为自己的权利发声,许多男性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正在被父权压迫,或是已经如何从女性主义发展进程里受惠;他们所做的是努力往父权标准靠拢,为了维护(他们其实没有机会得到的)某些男性红利而敌视女性主义

男人没有看清楚自己的处境,于是把女性视为敌人。但其实父权和社会阶级、殖民主义、资本主义是连在一起的。男人的被剥夺感,来自于男人内部的阶级分化,并不是女性真的从他们手上夺走了什么。

女人是一种处境,而不仅仅是性别。(图片来源:Freepik)

女性面对怎样的处境?

再来说一些数据。

长久以来,汽车在做安全测试的时候,都是使用男性假人进行测试,所以汽车的内部构造是依据男性的身材所设计的,这导致男性和女性开同一辆车,发生类似的车祸碰撞时,女性受重伤的可能性比例比男性高47%,死亡率高17%,轻伤则是71%

包括药物研究也一样,男性的身体对药物的反应如何,被用来代表全人类,成为一种正常指标。女性如果吃了那个药物,身体有什么和男性不同的异常反应,比如生理期的异常变动,会被视为特殊案例处理。

男性的生理条件和生活需求,被当成一种自然而正常的基准。所以男人不明白为什么女人需要生理假,不理解经痛,女人愿意吃避孕药但男人不吃(因为子宫长在女人身上)

女性作为“不正常的人”、“一切特例的总和”,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就像把自己塞进某件不合身的衣服里面,来适应这个以男性作为基准和衡量尺度的社会。

为什么女人不可以更像男人一点,那不就可以完美融入社会了吗?

在职场上被视为优势表现的性格特质,其实是更偏向阳刚特质的。如果女人要在工作场合受到尊重,她必须去性别化、去阴柔化,她实际上就是模仿男性,向阳刚气质靠拢。但即便如此,即使表现出同样的性格特质,人们对男上司和女上司的评价也是不同的。

这些事情,就是一个女性可能面对的处境。不是因为她个人能力和其他人的差别,也不是因为她的文化资本或社会阶级,而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女人是一种处境,而不仅仅是性别。

男人的被剥夺感,来自于男人内部的阶级分化,并不是女性真的从他们手上夺走了什么。(图片来源:Freepik)

谁最喜欢谈女性主义?

猜猜看,谈女性主义谈得最多的是谁?

是商家,是广告业者。是带货的自媒体。

但他们用的词不是女性主义,而是empower woman / girl help girl / woman power。

这样似乎会显得比较温和?因为女人不应该表现得有攻击性,要温良谦恭让,这是父权一贯对女人的要求,也是女人日常的情绪劳动。显得有攻击性的诉求,会激起别人的防卫心理。

用女性力量这种词汇,不强调推翻父权体制,而是诉诸个人的主观能动性(agency),那么男性就不会感觉被攻击,体制不会感觉受到威胁。就好像新加坡也允许人们表达政治诉求或批评政府啊,只要你待在那个被划定好的范围,那个公园的演说者角落(speakers corner)就可以了。

广告和商家的宣传怎么说?

他们说因为你值得,你要努力赚钱,买一些价格昂贵剥削童工的珠宝或包包来宠爱自己。女人有能力自己买钻石,不需要等待男朋友的馈赠

这是什么?消费主义。女性主义此时变成了消费主义的附庸,争取女权的实质意涵被简化为消费行为。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 男性会更加觉得女性主义和自己没有关系,也就更不确定父权制度是如何在压迫一个男人,他会继续被困在传统的男性困境里,要做个有肩膀的大男人,要展现男子气概,要用阳刚的方式活着。

第三点,把性别不平等的结构,简化成“你可以自己选择”,看起来很有agency,但主体作为个体越是坚持“自我决定”,结构就越能被免责。

 当女性在这个年代看起来平等,是否也意味着女性主义缺乏发展的动力?(图片来源:Freepik)

这一代女人的困境

我们当然比30年前的女人幸运,老前辈已经为我们争取了很多东西,比如极其重要的投票权、参政权和工作权。

但我们这个年代的女人面对的另一种困境是,这个年代看起来拥有了表面上的平等,我们都是出生于小康之家、中产阶级,受过教育、见过世面,大家都说你可以自由选择你想要的、成为你想成为的人,看似已经没有什么在阻止你了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女人了⋯⋯

这个时候却可能是女性主义缺乏发展动力的时候。

虽然父权结构已经松动,但父权结构依然以一种社会秩序的方式存在。此刻若你还是和30年前的女性主义者一样大声地争取女性的权利,你会变成一个难搞的人。

人们会觉得你莫名其妙,然后问你:难道你不可以自己选择吗?

马来西亚在讨论性别议题时,有一套固定论述: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就像他们觉得成功人士都是只靠自己努力,不问出生阶级、机遇;他们不看社会结构问题

当然要求一个不了解社会学的人看到并看懂社会结构,这本身也是困难的要求。

我们看一个名女人,掌握了权力、财富话语权、恋爱议价权人们大加赞赏,说这时代的女人和男人并无二致。但一个名女人的处境,不能代表普通女人的处境——这个名女人只是用某种方式改变了自己的权力和处境,但并没有解构或翻转整个社会结构和潜规则。

这就意味着,精英意识会完全架空女权的议题。没有什么比“自我决定”更能满足精英女性的强烈自负,也没有什么比这更让女性远离女性主义。

成为女性主义者,就是和自己内化的厌女意识作斗争的过程。(图片来源:Freepik)

为什么还需要争取女权?

那么,为什么这时代我们依然应该争取女权?

事实上,在你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世界上依然有许多正在遭受男性暴力的女性,没有机会受教育的女性,终其一生要把身体和脸庞遮起来的女性,不被允许自由行动的女性,因为具有生育功能和性价值而被人口贩卖的女性,被家族父兄当成资源任意交换的女性。

女性作为全球一半的人口,她们的生存处境就等同于人类的文明进程。如果真的关心人权和平等,我们不可能把脸别过去不看这些女性的困境。

性别不平等被拆分成不同的议题。我们知道不同的议题要去找不同的支持者比如你会支持堕胎自主权,但你可能不会支持me too;你会支持消除月经贫穷,支持生理用品免税,但你不会支持90天的产假。

我们可以从大框架大脉络去聊女性主义进程,我们看历史和理论发展,有女总统女法官,可以划分出世界到底有了什么变化,性别平等走到了哪里,政策面的制度面的文化的日常的性别互动的,我们都可以做出比较和说出差别。

但你始终要处理的是日常生活里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从认知要落实到实际的行为层面,你的事业,你的婚姻,你的生育,你与他人的互动。

成为女性主义者,就是和自己内化的厌女意识作斗争的过程。女性主义是一种实用的工具,帮男人和女人了解自己在父权社会里的处境,从而去分析、突破、结构、翻转,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我今天可以是一个家庭主妇,也可以是一个大学里研究女性主义的学者。我的知识必然来自于自己的真实生活,我总是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情景,有时靠直觉,有时靠扎实的性别理论,来应对当下的状态。而也只有这样,我也才可以每一次都从中学习和体验,重新生成各种不同的情境知识,然后我才可以重新回到女性主义的理论里面,一一梳理父权结构和自我选择之间的关系。

打倒父权体制,以及“身在体制里去松动它”,看起来是不同的选择,但其实是同一件事。最终,我们用女性主义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延伸阅读:陈奕君专栏《某君说》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6 / 5. 评分人数: 1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陈奕君

野生媒体人,哲学系毕业生,策展人,脱口秀新手。正正经经做人,高高兴兴体验。每天都有很多事要思考,所以非常需要糖分。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