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树犹如此

采访的温度

我从去年9月份开始,就没有再出过门采访了。这8个月来我的采访工作取而代之,都是透过电邮、通话或者视讯解决。算起来,我在疫情中受到的影响跟绝大部分的人相比真的不足一提。相反留守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也只是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在疫情中保护自己,保护家人能尽的绵薄之力罢了。

没有办法出门采访的日子,我刚好读完了村上春树在1997年出版的报导文学作品《地下铁事件》。看着村上和助手们花费相当长的时间,采访到当时深受东京地下铁沙林毒气所害的62名受害者。这是相当困难执行的采访工作,基于当时的资讯与科技匮乏,受害者们或不愿意反复回想恐怖经历的心情,以及处理这场集体恐惧的方式与态度都是极具挑战的。

但我想,这本书内的采访内容之所以触动到我的心,除了是村上与助手们的功劳,还有可能是因为这些采访全都是面对面进行的。

即便是面对其中一个,因吸入沙林毒气而导致肢体瘫痪、无法正常说话,正在努力复健,努力恢复过去生活能力的受访者,村上也是在得到许可后,亲自见到她,握住她的手,感受到她手指的力量,以及她那过人的坚毅意志力后,才写出来的采访内容。

她的脑子里,一定有着‘什么’想要到外面来。我这样感觉。很重要的‘什么’,但她无法把那表现出来。不管是不是暂时的,她身上已经丧失了可能将那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手段。但是那个‘什么’,却在被墙围着的她心中的某个地方里,并未受伤地确实地存在着。她只能握着谁的手,安静地传达‘那个在这里哟。’。——《地下铁事件》

“年轻女性的手指,那力量比我预料的强得多。她把我的手,暂时紧紧地握着。好像被父母差遣去买东西的小孩,紧紧握着‘重要的东西’那样。从那里可以感觉到明确的类似一种意志力般的东西。”——《地下铁事件》(图片来源:网络)

《地下铁事件》这段采访故事,尤其打动我的心。它让我回想起过去有过的采访经验。

在电视台工作时,所有采访都是理所当然到实地去进行的。所以自我有采访经验来,我就习惯提前准备好访纲,跟人面对面交谈,去感受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由不同天气豢养出不同性格的每位受访者,他们的眼神、举手投足、态度或是语调。

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面对面的交流所感受到的温度,是所有视讯软体再怎么先进、逼真的呈现都无法取代的。同时,这些在面对面采访时所感受到的温度,其实也是专访内容的一部分。

在交流中,它可以很诚实地让你感受到,受访者在分享故事的当下,有多真诚,对你的提问有多深思熟虑。或者他们在谈话过程中的优先排序,都可以让你感受到哪些部分对他们而言是很重要,是很希望可以传递出去,或是他/她一直都放在心上的一件事。

我记得曾经独自游走战地的独立记者,跟我分享过她在物资贫乏的地区,拿到当地人给予她一瓶干净且珍贵的矿泉水。又或者是当旅台导演跟我分享,他身在台湾时总是思念着马来西亚的热带水果,菠萝蜜。那是他和家人一起相处的童年回忆,菠萝蜜这水果如此黏腻,充满了乡愁。

我还记得曾经到马六甲访问一名舞蹈家。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给我的印象跟我想像的舞蹈家有点出入。因为他身穿正式服装,言语谈吐更像是一个务实的商人,给我一种很习惯谈生意合作的感觉。

期间他一边招待来自外州的我们之余,还必须处理舞团演出前后各种大大小小的工作,一直到后来终于腾出时间来坐下来聊天时,我才看到了那藏在貌似商人底下,热爱跳舞少年的身影。

(图片来源:Pixabay)

他说他很久没有跳舞了,这次是为了我们的采访而换上舞衣。他原是负责幕前表演的舞者,但由于舞团的人事变动,幕后与舞蹈相关的业务必须要有人去完成,他不得不放下个人对舞蹈的热爱,到幕后去协调舞团的事情。

“我其实就算在办公室里做工,但我的眼睛是一直看着练舞室的。”他笑着说,但我却感受到他割舍对舞蹈热诚的难,也感受到那个热爱舞蹈的少年其实一直都在,没有离开过。

类似这样的故事,它们未必会成为专访内容的一部分,但那些受访者对你提出的问题所给出的回应、反响,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极其珍贵的交换。

做采访至今只有短短三、四年的经验,完全不算是阅人无数。但这一丁一点,日积月累和不同的人之间真实的交流,让我感到很满足。这种经验就像是在还没有语言诞生的古老年代中,在路途上遇上不同的陌生人,我们互相展示各自珍藏在兜里的小石头。

每一次的展示经历,都会让你一次比一次更明白,对方是真的把珍藏在兜里许久的小石头拿出来分享给你看,还是只是在敷衍了事。因为那个人长久握住那块石头的温度,在交到你手心上时,你是可以真切地感受得到的。那温度就像是一个人的真诚,透过眼神、语气等等,传递出来的信息,是没办法彻底伪装的。

透过手心去感受对方给予的小石头上的温度,让我好像感受到了对方曾经生活的面貌,感受到他/她体会过的生活冷暖。

(图片来源:Pixabay)

离开了电视台后,就碰上了起起伏伏的疫情,我的采访工作也刚好从影片变成了文字报导,面对面采访的方式也转成线上模式。也许是自己经验不足,尚在适应中,始终觉得通话或电邮采访,在交流上与人终隔一层。

那些在手掌心感受到对方小石头的温度渐渐冷却,在防疫守则下大家不得不保持距离,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我们都必须要为这场瘟疫负责。而实际上科技的进步,社交软体也为采访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触及到更广的层面,这一点是值得庆幸的。

但我相信这些小石头,现在仍然被珍藏在各位的兜里、心里。等到疫情过去的那天,等到人与人之间终于可以恢复安全距离,安心拥抱彼此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兜里珍藏的小石头拿出来,把那温度传递到另一个人的手心中。无论是活下去的意志力,还是长存在体内的热诚,都可以安静地传达给对方知道,“那个在这里哟。”

延伸阅读:  伊藤树《树犹如此》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1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伊藤树

自由撰稿人。喜欢阅读,喜欢听故事,也觉得世间万事万物,皆意有所指。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