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树犹如此

焦虑是一只你看不见的兽

我最近总是想起小时候的星期天,父亲带着我们去海边玩的日子。

也许是因为防疫的日子太过漫长了,人变得更贪图一口新鲜的空气。也也许是因为近来父亲深陷低落的情绪中,我想带着他,如他曾经带着我们,去海边。像那天他背着我那样,游进海的深深处,抵达一些神秘又富有想像的地方。

(图片来源:Pixabay)

小时候父亲带着我去游泳,不谙水性的我套着有点过大的游泳圈,挽着父亲的手臂,跟着他往前游去。

在海水中浮浮沉沉的我们渐渐越游越远,四周人烟渐稀,风浪也逐渐变大,我需要花更大的力气来挽住父亲,否则风浪会将我们吹散。突然之间,父亲对我说,“我们就这样游去美国好不好?”当时他没有回过头来看我,只是径自地往前游。“好啊。”到底美国有多远、要游多久,小时候的我并没有思考这些关乎逻辑的事情,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

这当然是父亲当时开的玩笑,但是我总是会想起那天父亲的背影,是那么地认真且努力地往前游。也许他当时相信自己真的可以游到一个没有负担的彼岸,在那里他仍是个自由的20岁少年,没有祖传的债务缠身,没有家庭的负担与枷锁,时间、金钱与自由全部都只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

“像这样的日子不会再有了。”谈论到过去美好的日子时,最近他总是这样跟我说。

我从未见过如此深忧的父亲,终日郁郁寡欢的他,时而在夜的深处还会遭遇焦虑的煎熬,无法入睡。我了解被恐慌袭击的困苦无助,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对此同情共感,不能理解在白日将尽时担心黑夜的到来,在无尽的黑夜里盼望白天的光临,可是盼到了白天却仍是一无所获的。情绪仍然高高低低,难以驯服。

正因如此,使得生病成为了一件很孤独的事情。其中的恐惧、疼痛、焦虑、忧愁……种种切肤的感受都会在说出口之后变成抽象的概念,因为对无法理解这些情况的人来说,这些都是不符合逻辑的。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这不是合乎生活逻辑的事情吗?

但是作为人,我们能体会到的,往往不只是逻辑层面的事情。

我记得以前在医院护士问我,“在1-10的范围内,你感觉有多痛?”迷糊之间,我回想起自己的感受,大概徘徊在有疼痛的感觉,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所以说了个中间值:“5吧。”然后护士就说:“啊这样应该很痛哦。”喔,原来5是很痛的程度啊,我当时觉得这个范围到底是基于什么标准呢?毕竟每个人对痛的感知程度应该都不一样,这样会不会形容得很抽象呢?

后来做不同的身体检查,不同医护人员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曾对我说出,“啊你这样应该是很痛啊。”久而久之我开始猜想,这会不会是医护人员对病人同情共感的方式之一呢?总之我的感受在得到外人的认可之后,心里感觉没那么孤独了。那些不能言传的感受,彷彿一夕之间就得到另一个个体的意会,自己也能开始专注思考治疗的事情。

因为生病的人,尤其是心理生病的人,他们正在传递感受的时候,往往会被低估。“这一切都只是你的想像”、“你没有你想像中的痛”、“你没有你想像中的惨”、“看开一点”、“不要想太多”、“比你惨的人多得是”……类似这样“安慰”的话我可以一直举例下去。

我了解说出这些话的人未必是想要带来伤害,反而是希望透过对比的方式,让病患能够看到更多好的面向,藉此让病患可以积极勇敢一点去面对生命。

但是如果不站在对方的角度,用对方的逻辑去思考与感受,再多鼓励的话也不过是伤人的话语。因为这样,健全的人只是站在他健全的角度,去评判眼前病人应该有多痛,可以有多软弱、害怕、悲伤与绝望。这样的事情是相当令人难过的,因为你不知疾苦,所以你会快乐。

这里并非批判每个健全的人都必须要承受同等的痛苦才能发言,只是某种程度上,有些感受是只有真切体会过的人,才能知道那是什么样的感受。

所以即便你不能明白那些抽象的感受,为了眼前的病患,也希望你能尝试去理解。对于生病的人,尤其是心理生病的人来说,他们最不想要的就是由他人来决定自己的感受。

因为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生病,有时候最可怕的不是病症本身发作的时候,而是它让你对美好生活失去了期待与想像。病变成你人生中最巨大的标签,最沉重的负担,它往往是无法根治的,让你感觉自己已经不再是自己了。

这些情绪的过渡是相当考验心志的,修行之路往往只能够自己一个人走,但是旁人也并非什么都做不了。如果能够多一份谅解与同理,少一份光从自己的逻辑出发的判断,对病人来说已是一份很珍贵的陪伴。

作为旁人,你耐心的陪伴能够让病人重启一些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就像当年父亲想像中,自己能游到自由的彼岸,虽然完全不合逻辑,但我仍希望能把这份美好的想像,从迢迢的过去带到来这里,让他看见,并且相信美好的事情会继续发生。

延伸阅读:  伊藤树《树犹如此》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14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伊藤树

自由撰稿人。喜欢阅读,喜欢听故事,也觉得世间万事万物,皆意有所指。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