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6岁自闭症男童扎恩走丢失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天后,警方和居民在附近的河床发现了扎恩的遗体。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影片显示,扎恩的父亲得知儿子的死讯后,情绪激动得晕倒,而母亲则崩溃大哭,这一切令人感到心碎。起初,警方将案件暂时列为猝死,但解剖报告却揭示出死者颈项有明显的勒痕,因此警方援引谋杀条文进行调查。
同时,网络上开始涌现一些不友善的言论,对这起案件进行了各种猜测。有人甚至怀疑凶手可能是男童的父母,认为父母亲的崩溃和晕倒只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这导致扎恩的外公不得不出面发表声明,希望公众能够高抬贵手,不要发表不实言论。
事实上,这起案件仍在调查中,警方也陆续发现更多的证据。作为网民,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案件的看见,但关于凶手的身份,应该由专业的执法机构调查。
前些日子,本地女艺人庄群施在拍戏途中猝逝。消息一出,一些网民纷纷猜测她的死因,有人将她得离世与疫苗注射联系起来,后来更传出她可能是因太过劳累或吹风机热度过高而不适而亡。在家属应该专注于处理悲伤情绪的时候,他们被迫对网络谣言作出回应。
这两起事件的共同之处,就是那些“通灵”的网友。他们并不在事发现场,没有任何证据,对案情的了解也仅限于媒体报道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却说得绘声绘影。造谣很容易,只需动动鼠标,这些假消息就能比真相更快地传播开来,覆盖更广泛的范围。这些所谓的“反转剧情”看似引人入胜,然而背后却隐藏着受害者家属的深深伤痛。
我常常想,你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会这么做吗?如果在现实中你不会对着人乱造谣,那么在网络上也不应该这么做。不论是在现实还是虚拟的世界中,我们都必须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在不知道事情真相的前提下,就不应该妄下评论。
在不了解详细情况的情况下,自行进行推理和猜测往往只会对受害者家人造成二次伤害,同时也可能会误导其他人对事件的理解。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轻松隐藏真实的姓名和身份,创造出全新的虚拟形象。躲在键盘后面,不需露面,没有人知道你是谁,导致人们失去了在现实生活的边界感和责任感。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匿名性,有些人可以毫无意识地表现出最真实的自己,放纵着自己恶意的一面,毫无底线地发言,恶意攻击他人,传播不实言论。
如果你坚持中伤、造谣和伤害他人,那也要为随之而来的结果做好准备。网络言论同样受到法律的约束,即便你隐藏在虚拟的角落,你也将不可避免地承担法律责任。
延伸阅读:郑颖专栏《正言不讳》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