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大马YouTuber上传了一支MV,迅速地引起争议。
影片中,一个皮肤黝黑的女孩子被人欺负,暗恋她的男孩子悄悄在她的抽屉留下美白产品。连续吃了几天后,女孩肤色“白得像spotlight”,结交了很多新朋友,也有了男朋友。
印裔朋友T看了影片后,直接称之为涂黑脸(blackface)。他说,“在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盛行的这个时候,他们居然还敢推出这样的影片?”
正如T的想法,影片下方有不少人认为这是涂黑脸。我认为这个影片并不带有嘲笑黑人的目的,但这绝对是肤色歧视。影片是在传达什么信息呢?白皮肤比较漂亮?黑皮肤就应该追求变白?还有,皮肤黑会被误认为友族同胞。
不少人将这个MV和泰国电影《初恋那件小事》相提并论,认为女主角都是从黑皮肤的丑小鸭变成白皮肤的天鹅。我必须坦承,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反复地看了好几遍。以前并不觉得有任何问题,但现在觉得有些难以接受,包括剧情里一些让女主角戴眼镜、龅牙、涂黑各种变丑,再蜕变成天鹅的做法,都让我有点不舒服。
我尊重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美的标准应该是依据个人喜好,但这种手法感觉是暗示大家都需要蜕变成天鹅才会受欢迎之类的,让我觉得不恰当。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如果你想变漂亮,就应该是你想,而不是因为外界的标准。
我认为,如果这个影片主要是强调产品有效,就应该找真的皮肤黑的女孩。为什么需要找一个皮肤白皙的女孩涂黑自己的皮肤呢?皮肤黝黑的女孩是不是才能真正显示产品的功效?
大学时期和“Banana”友人聊起华人YouTuber,他大吃一惊,原来马来西亚也有很红的华人YouTuber?我笑说,因为你没有关注华语的创作内容,所以你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他们的内容绝对会让你吓一跳。
看了一堆恶搞和充满刻板印象的搞笑影片后,朋友表示:这种内容不会被骂吗?我摇了摇头,没有被骂,反而很受欢迎。
我不理解大马观众的口味,一些在我看来很不正确的内容,莫名的受欢迎。男扮女装、翘起莲花指说话,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玩笑;男孩子被长得不漂亮的女孩子死缠烂打,长得丑的男孩子找不到另一半;开口闭口脏话问候你全家,说着脏话的谐音梗;零零后只会玩抖音,在微信找另一半的梗。这的确好笑,但只针对特定年龄层,就像幼儿园小朋友最喜欢屎尿屁的笑话。
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只是笑话,不需要那么认真。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媒体识读的素养。如果观众真的学习那些YouTuber的做法,在现实生活拼命嘲笑朋友是“同性恋”、“娘娘腔”,这样会形成怎么样的后果?
我不认为性倾向和性别特质是适合用以揶揄人的形容词。YouTuber的笑话引起共鸣后,部分观众会形成莫名的卓越感,将歧视别人、贬低别人视为笑点。他们会认为这么说也没有关系,这种行为会受到包容的,甚至他们不认为这是不对的。
大家常要求媒体自律,身为自媒体的YouTuber也应该清楚自己的影响力。男孩子可以拥有阴柔气质,女孩子也不一定要符合社会对美的标准,喜欢什么性别都没有关系。
以歧视作为笑点真的不好笑。
最近外国很盛行取消文化,外国网红们几乎都被翻出过去“不正确”的发言。其实我并不认同这种做法,我相信人是会成长和改变的。但很多欧美YouTuber证明,不管道歉几次,人还是会犯回同样的错误。比起取消文化,我们更需要确保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言论负责(accountability)。
我觉得马来西亚网红就是欠缺责任感。网民每次骂了骂,玩完梗又忘了。所以犯了错也没有关系,过了一阵子又可以假装没事的重出江湖。反正,网民很善忘,也很擅长原谅。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不过是一件小事,不喜欢就退订,没有必要特地发文讨论。但正如我所提及的accountability,YouTuber可以自行判断自己有没有犯错,但观众有权进行监督与提醒。
我选择了确保该名YouTuber能够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任。
延伸阅读:郑颖专栏《正言不讳》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