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E见面时,聊起他在中学被排挤的事。大家不喜欢他的理由很荒谬,因为他批评了某个同学们都喜欢的艺人。
从一两个同学不喜欢他,慢慢演变成群体霸凌,那些原本对他没有任何想法的同学也被迫表态,一起加入孤立他的行列。后来大家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嘲讽朋友E,害怕脱离群体的同学们都一一附和。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不和一个人说话、不跟谁做朋友,但是群体对一个人这么做的时候,那就是排挤。
我们记忆中总有几个被孤立、被排挤的同学,其中原因五花八门。也许是长得很胖、长得矮小、身体散发着异味;可能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也可能是性格过于高调、喜欢表现;又或许家境不好、成绩太差等。
有些人自认没有恶意,甚至觉得自己才是正义的一方。他们孤立是为了让那些“有问题”的同学认识自己的错误,让他们改过自新,重新融入群体。那些同学或许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这一切不应该成为责怪受害者、检讨受害者的借口。排挤本身就是错误的,没有任何理由能够合理化这种行为,也没有人理所当然应该被伤害。
其实,朋友E真的是个非常善良的人,只是那时候还不太懂得察言观色,也不了解进入中学后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谁会料到,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会造成长达两三年的排挤。
那个时候,我极度希望融入群体,看见别人都在疏远不受欢迎的朋友E,我也加入其中。但是,我根本没有什么理由去伤害他。后来,我多次向朋友E道歉,我必须一直背负着这种愧疚感活下去。然而,这愧疚感相比朋友E所受到的伤害,根本微不足道。
大家不喜欢他,所以不跟他做朋友,没有肢体暴力,也没有语言霸凌,看似没有什么大不了。不过,这种隐晦的冷暴力,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是多么的残酷。在那个年纪,朋友就像是他们的生活重心。他们可能因此变得自卑、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不是每个孩子的内心都足以强大去面对这些恶意。
我们是幸运的,朋友E并没有因为这些伤害而停下脚步。中学毕业后,我们进入了同一所大学,朋友E在新的圈子里混得如鱼得水。他确实是很讨人喜欢,在人群中散发着光芒。我偶尔会想,或许这才是他真正的模样,那几年究竟对他造成多大的阴影,他才会在中学时期一直隐藏着自己。
后来我也沦为被排挤的人。那一阵子,我并没有受到太多伤害,我花了一些时间自我检讨,确实是我做了很多讨人厌的事情。如果我是第三者,我也会不喜欢我自己。因为我参加了一些校外活动,认识很多新朋友,所以中学里的冷暴力并没有为我留下太多的阴影。
不过,对于朋友L,中学生涯显然是痛苦的。中学毕业后,她创建了新的社交媒体,只和几个同学保持联络。如今毕业已经超过五年了,谈及当初的同学,她还是会感到愤怒和痛苦。那些人现在过得很好,他们可能不记得自己做了什么,又或许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伤害了别人,但她依然没有办法忘记当时被排挤的经历。她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些人可以拥有她得不到的快乐,也始终不明白当初为什么会被排挤。
对于霸凌者而言,这只是人生中一小段插曲,但对于受害者却是一辈子都无法摆脱的恶梦。我反复地提醒自己,我是加害者也是旁观者,我没有资格忘记别人的痛苦。即使受害者选择了原谅,我也不会原谅自己对别人所造成的阴影。
我想,最重要的是,做好善良的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微薄,你可能无法阻止排挤别人的群体,但你可以成为支撑受害者的力量,陪他们与这些恶意抗争。即使别人的言行举止不符合你的价值观,你认为对方有错,也不要伤害别人。
选择善良,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延伸阅读:郑颖专栏《正言不讳》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