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 Khabar?”,“Selamat Datang”,“Aku Cinta Padamu”。
若曾出席一些国外艺人到访马来西亚的演唱会或记者会,就不难发现在开场时,他们常会说出这些问候语来与观众交流。
乍听之下,似乎没问题。但若深思后,会发现这样的发言方式似乎有些不太妥当。
若是西洋或日韩艺人来马宣传,说出这些问候语自然没太大问题,因为粉丝可能来自不同种族,而针对不同种族最熟悉的沟通语言,自然是马来文。因此这些艺人说出以上的问候语,除了能表示诚意与准中外,也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但若要中港台艺人如此打招呼,就有点本末倒置。因为他们来马宣传的对象,几乎都是本地华人,而非所有种族,而彼此都是建构在同种族或“同语言体系”的认知上。
他们的歌迷或观众,就算不是华人,也绝对懂中文(无论是华语、广东或福建话)。所以在宣传时若刻意用马来语打招呼,只会显得突兀。
我到过大大小小的演唱会或签名会,看到许多中文艺人出场时用马来话打招呼,当下就不免OS———他们这样打招呼的目的是为啥?
是为了显得亲切?那就直接用华语或广东话来表达啊!
是想表达对大马很熟悉?那就直接用华语或广东话来表达啊!
是想凸显很爱大马粉丝?那就直接用华语或广东话来表达啊!
除非是想展现语言才华——但一两句话语,能证明什么?充其量只能比较谁的“阿爸卡巴”的音调比较准,却无法证明这样能拉近与华人粉丝的距离。
“你这样说好像有点小题大做,像是在挑拨种族情绪。”
咦?说者是懂得说中文的华人,听者也是懂中文的华人,两者能用最简单直接的语句与情绪表达,却硬生生要转换另一种语言来表达,这种逻辑才奇怪吧?
这里并非否定艺人的动机,他们要说马来话来问候也没问题,前提是群众若包含不懂中文的种族时,用马来话来问候自然显得亲切;但都是黄皮肤黑头发懂中文的同族时,用另一种语言来进行问候,是不是显得更多此一举呢?
对我而言,与其用马来问候语,简单的一句“大家好吗?”、“我很喜欢马来西亚”、“我爱你们”等,让艺人用自己最熟悉的中文表达,不仅能超越语言的隔阂外,还能让人更直接感受语句里的诚意,不是吗?
当然,我相信这并非是艺人的初衷,更多时候来自于大马公关宣传团队的建议。
这就好玩了。当华人艺人面对华人粉丝时,这些团队却用着不太符合正常逻辑的方式去教导艺人发言,你可以说他们可能没有这种意识,但有可能只是来自他们的“职业惰性”——只要外国艺人到访,教他们讲几句马来问候语就可能应付媒体与群众了!
孰不知这种惯性处理实际上不太符合逻辑之余,也没有情理可言。但当一切变成固定型态后,只有非粉丝的旁观者才看得到这里头的荒谬。
就算大马的官方语言是马来语,用马来语问候也不能说明什么。
要知道来大马举办的宣传活动属于娱乐业,调性就理当轻松,图的也不过是拉近艺人与粉丝之间的距离。若有原本好好的种族或语言优势不善用,硬生生无限上纲成“国家元素”来强调自己在乎的是“马来西亚粉丝”,这种证明反而多此一举。
这个国家的美丽,在于每个种族都能享有自己的说话权利,保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多元很好,能懂多一种语言自然能看见更辽阔的世界,但若回归人与人的交流上,最好还是越简单越好。不然的话,看看最近参加《中国好声音2019》的大马歌手以格,一句无心的“祖国”就惹怒许多大马华人。
连同一种语言都有不同的分析与诠释,关于沟通这回事,有时还是回归到彼此都最熟悉的语境才能减少误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