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车子可以停在这里吗?”
“你可以顺便载我去XX吗?”
“等下可以帮我打包鸡饭吗?”
HELLO CANNOT!
过去两三个月,无论走在何处,身边的人问了什么问题,你总会听到回答的人用高八度的声量,铿锵说出这句答案。
有些偏重在Hello,有些则强调Cannot,有些根本分不清是在认真拒绝或纯属玩笑打趣。无可否认的是,这句话已经取代WALAO,成为大马最新的“国民百搭回答用语”。
只是没人能想到,这句话的造神者,并非来自政府单位或长久累积的地方俚语,而是来自 GSC 电影院的小编。
就连身边不常上网的朋友,如今上脸书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点进 GSC 的官方账号,看看小编今天又写了什么幽默的事。就算只刷个一分钟,也像是完成一日必定履行的仪式感,心满意足带着微笑打拼去。
若有个网络行销品牌或最佳网络执行力奖,GSC 小编肯定当之无愧。
很多人不解,为何 GSC 小编能在短时间内窜起来,并能征服各种语言与种族,成为网络声量超标的奇葩。不过,若从一开始就追踪 GSC 脸书的粉丝来说,这一切的成功并不算侥幸,反而是 GSC 累积许多年的网络行销经验后,结合时事所趋,改弦易辙,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推销品牌,才有了如今只靠单日内部生成流量就可创造高度话题的荣景。
换句话说,GSC 能取得如此成功,主要归功于小编的灵活性与生命力——他们不再只为了 GSC 打工;他们完全让网民相信,他们就是生活在 GSC 里。
甚至连排程在凌晨3点的贴,也有夜猫子立即留言,敬佩小编加班到深夜的辛劳,可想而知 GSC 脸书早已不仅是一个单纯公告电影上映消息与游戏的宣传媒体,而是靠著小编魅力来吸纳不同群众的交流平台。
这打破了许多商家对社交媒体的保守想像。
先不论这是否会带来很多商机。目前 GSC 小编所汇集的流量,早已超越电影发烧友去朝圣交流的圣地,而是打破各种语言与话题疆界,连目标群众以外的路人粉都会点击进去浏览的现象。
而这种流量看似与各大吹水站相似,但不同的地方是,比较吹水站里混杂著膻色腥的话题,GSC 的贴结合时事之余又不低俗,甚至兼具易消化的知识。换句话说,GSC 再也不是一个沉闷的商业传播管道,它反而突破了原有的营运性质,成了政府官员到巴刹小贩都会感兴趣的交流平台。
将产品融入日常生活,这才是网络行销管道的成功关键。
在我看来,大马这几年各大社交媒体行销平台,并不缺将文案写得动人的撰稿人,也不缺机智风趣的沟通者,但总少了一种独具慧眼且大胆革新的机会行销员。
这类机会行销员,会懂得在任何主题上看到话题潜力;对他们来说,“创造话题”远比“品牌加值”更重要。
目前来看,大部分的商家平台都碍于本身的形象定位,不敢对许多时事课题“抽水”。只求安全发挥,害怕一不小心犯错,不知得罪目标群众,也可能冒犯潜在的受众。
HELLO CANNOT!如果抱著这种心态命令小编做事,最后你肯定会认为脸书是老人家才会使用的社交平台,Instagram 是20多岁人逗留的浮华地,而 TikTok 是幼稚人士的游乐场。

但 GSC 小编的完美示范,让人了解只要能掌握话题敏感度,无需太多深涩漂亮的语言,拿捏好尊重尺度,就算透过单一管道,还是能将所有年龄层与各大种族的对象一网打尽,并能将网络话题都延伸至生活层面,这才是品牌行销的真正价值。
所以,管道从来都不是问题,投入多少钱也不是重点,关键是你能如何整合资源,保持风格的多样性,并有高度灵活的应对能力,这才是网络未来战场的成功要素。
“那流量与内容,哪个更重要?”
这还用说,两者缺一不可。不过若真要排序,我还是认为先流量后内容。
若有好的内容,但是超低流量,实际上做了等于没做;也就是说,没有社会影响力的内容,终究也只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事,谈不上任何方面的成长。
不过,先不执著一定要有掷地有声的内容,而是先透过亲切易懂的话题绑定流量,那网络行销实际上就成功了一半。若有了流量,说的话有人听,内容就能成为进一步追求提升的事。
Hello,这不就是马斯洛经典的需求层次理论吗?
延伸阅读:郭朝河专栏《河足挂齿》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