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我们与恶的距离》是讨论“恶”的本质,倒不如说它是在凸显“不爱”的现象。
故事以几年前台北捷运随机杀人事件作为蓝本。一个年轻人在戏院内持枪扫射,导致多名无辜的民众死亡。电视剧透过不同角色的身份与观点,进而拍出一部连过往社会新闻深度报导都曾面临“集体盲点”的故事。
原本以为这是一部传递是非价值的电视剧,看完后才发现,编剧是一个很温柔的人。 10集长度,正义凛然地说教部分很少,反而很多时候透过不同角色的遭遇,侧写出一个社会悲剧发生的背后,实际上并非偶然;甚至在施行惩罚的过程中,绝非只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单纯二分法,而是有更多复杂的共业需要共同承担。
而这承担的过程中,少一分爱都不行。虽然,爱得是否有智慧是另一回事,但若不爱的话,绝对只会令困境更胶着,让情绪更暴烈,最终只会导致悲剧无止尽延伸。暂且不说每个人价值观的对错,我对角色设计的部分非常赞赏。
无论是丧失儿子的电视台女主管,一心只想帮助弱势团体的热血正义律师、被社会集体霸凌的杀人犯家属等,编剧都没有把他们个性脸谱化,扁平刻画成情绪单一的个体,反而是透过各种“不爱”的假设,去一一探讨“爱”应该有的模样。
知道不爱后,才懂得爱,听起来似乎讽刺,实际上却对应着许多人的生活状态。
就像吴慷仁饰演的律师,为了降低妻子的顾虑,因此推掉能伸张社会正义的案件,转而接了高酬但不公义的黑道案件。他很明确知道自己不爱这种事,却为了核心的家庭爱而牺牲;也就因为看到他的不爱,让妻子学习到爱人的本质,最终为了成全更大格局的爱,解决了自己的心魔,让丈夫重新回归最喜欢的工作,用“不爱”换取“爱”。
“那有人天生会没爱吗?”很多观众会好奇问。
当然有。
人类图来说,有10个闸门与爱有关,其中少部分与大爱有关,其余则是小爱。但有些人完全没爱的闸门,对他们来说,天生无法感受爱。爱原本是美好的形容词,落在他们身上却只是毫无意义的名词。
他们对爱的体悟,很多时候都是透过后天的观察与模仿来体现。
我有个成家立业的朋友看似热情大方,待人非常周到,但当我看到他的人类图发现没爱的闸门后,他才坦承内心的感受。
“别人说的爱我都不懂,所以从小我就很害怕,以为自己是个可怕的冷血动物。为了不让自己与社会脱节,我拼命学习爱。包括别人生病的时候要嘘寒问暖,懂得照顾弱势族群等,我都是透过后天才知道这样的举动叫作爱。”
他还说,尽管学习这些爱的举动,但他内心还是没有感受到半点爱。他的心就像沙漏,爱穿透而过,却无法感受。不过,能透过这些爱的付出,让四周的人感到开心与备受关怀,对他而言也算是买了一份安全感,减轻了心中没有爱的愧疚。
所以,天生没爱的人,并不代表相对失去爱人的能力。若因为感受不到爱而自我放弃,到最后反而会掉入“不爱”的陷阱,最终搞不好可能成为冷血残酷的杀人犯。
没有爱并不可怕,没有爱的动机才可悲。就算有些充满天生充满爱的人,却没有正确意识到爱的动机,为了维护一方的爱而破坏另一方,好比电视剧里为了惩罚凶手的恶行,最终连带家人也要一起受到侮辱,这种行为实际上,与二次大战的始作俑者希特勒的当下动机其实没两样。
所以,无论心中有没有爱,都先好好想想爱的动机。就算没有爱,但愿意接纳自己天生的缺陷,耐心学习各种世俗定义的爱的举动,就算心里无法感受到爱的反馈,至少那份冷静以待的视角,也算是上天赋予你能超然看待世情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