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听到有人说“我很低调的,才不像某人那么高调”时,我总是会失笑。
“有啥好笑的?”他们问。
“当然有!”我说,“你们没听出语句的矛盾吗?”
矛盾?在哪?
“真正低调的人,不会拿这些东西来比较外,更不会强调自己有多低调。”我解释。
而且,就算说这种话的人生活比较低调,但语带不屑贬低他人,并转个弯彰显自己相对“清高”的行为,其实更显卑鄙。
何况,高调真的不好,低调比较可取吗?为何高低调变成了现代衡量人品的常用标准?
追根究底,一切归咎在社交媒体的发明。
自从脸书横空出世后,只需要一个按键,不仅能快速建立社群,把所有认识与不认识的人放在同一个世界外,也能透过这个传播无疆界的界面,满足许多商业与文化推广用途。
这种方便的网络平台,其实打破了过去几百年人类建立的沟通模式——你不需要认识对方,甚至不需要看见对方,只需要确保个人界面设定为公开,就能透过文字或照片,让人一砖一块拼凑你的人生轮廓。
刚开始,很多人都对这个发明趋之若鹜,尤其透过智慧型搜寻功能与资料库,不仅能找回失联已久的朋友外,还能凭借平日累积的使用习惯,接触到符合兴趣的资讯,并加入各种群组或粉丝专页,实现了找到“志同道合朋友”的理想世界。
不过,使用便捷的代价,就是要输出无数的隐私。经过深思熟虑后,有些人开始把脸友分类,并把敏感内容设下不同的隐秘层次,像是某种下了符咒的防盗铃,以防有心人士盗用或窃听,并降低不必要的隐私曝光麻烦。
一种米养百种人。有人防备,自然也有人活得自在。他们不认为公开状态有何不妥,反而觉得活得坦荡,才是真正的逍遥生活。
对他们而言,有个免费平台记录生活各种事,也算是把小日子过得好的仪式感。换句话说,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高调生活(尽管平日他可能是个内向安静的人),或许是他们最舒服的生活状态。
他可能借此来当作记事本书写生活,或只想锻炼文字,磨练拍照技术;他说话表达能力可能不太好,现实中没有太多朋友,因此透过虚拟世界中的发声,让他找到同温层,至少对世界不会太绝望。
若以人类图的角度来说,可以看得出有些人天生需要不断抒发,将所闻所见分享出去,才有“我还在生活”的确实感;也有人喜欢孤独过日,减少外界的噪音,因此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性低,只是偶尔上去流连,确保自己不会去世界完全脱节。
每个人天生对生活的设定想像不同,因此用高调与低调来标签一个人的网路使用行为没错,但重点是只能单指网路的活跃程度,背后不应该附诸各种负面的臆测:
他刷存在感,就是想红!
他一定是现实生活空虚,才会沉迷在网路。这绝对是一个失败者!
他网络上那么高调,私下做事情一定浮夸,不切实际!
相对地,并非低调的人就是相对谦虚踏实。有些人在社交媒体上不发一语,但偷偷观察其他人行为,进而搜集各种讯息,来当作破坏别人的名誉或工作的武器。这种低调别有用心,又有何值得推崇呢?
因此,网络使用频率高调不代表浮夸,低调不代表谦虚,一切还是回归到使用动机。若发的贴都能令人反思,分享的生活状态能鼓舞别人或博君一笑,在这样高度压抑的社会,这种高调反而应该多加鼓励。
只要确保自己不会变成病态的网络使用者,不使用网络就非常焦虑的话,那有意识的高调行为,知道自己记录或分享生活的动机,那不管是不是为了追求赞或分享数,通通都是小事。
关键是,无论是高频率的发帖,或低调地观察别人之后,你都有更进一步了解自己吗?这才是重点。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Cia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