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珊言良语

佛系国中的35分及格诱惑

在脸书读到一篇家长提问,问为什么国中的及格线一降再降,而独中的及格线一直维持60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留言回答:两个体系的整体目标和对象不一样。

我想会提出这个问题的家长用的是微观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但国中的整体考量复杂得多,将之跟私立模式的独中摆在一起讨论,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单单因为收生方式的不一样就可以延伸出很多可以讨论的点。

国中,就是国民中学,目标是全国国籍为马来西亚的学生,只要你是马来西亚人,你想读学校就一定要收你,不管你资质如何,全部科目能考100还是全部科目加起来只得零分,国中没选择,都得收你,不管你的家长一年收入100万还是一年收入只得5000令吉,甚至是零收入,国中都一定要收你,可想而知,在这种不能选学生也不能选学生家长的情况下,接纳的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差异就会比较大。

反之收费的私立中学,独中或者国际学校,有些是以入学考试来筛选学生,筛选出来的学生在学术能力上自然有一定的水平,而那些没被筛选上的学生,有经济能力的会考虑其他愿意收的国际或私立学校,但家长的经济一般的学生,就会到国中去求学,这个筛选程序就注定了国中在这组学生的收生“食物链”中被动的处于最下风。

收费的私立中学,独中或者国际学校,有些是以入学考试来筛选学生,筛选出来的学生在学术能力上自然有一定的水平。(图片来源:马新社)

此外,有些私立或国际学校虽然对学生入学的成绩标准没有太大要求,但这组家长一是对教育有一定的看法和要求,二是在经济上都有基本的能力,可想而知,在家庭重视教育和有基本的经济能力的前提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然先有了一些后天的优势。

所以那位家长拿先天和后天条件都那么佛系的国中来跟独中相提并论,在讨论的基础点上就已经不合适,更别说各个国中的水平也有很大的不同,名校和普通学表现也相差甚多,就如全国63所独中都各自各精彩,有些学术强劲,有些小而美,都各自接住不同资质的学生。

再回到为什么独中60分才及格,国中最近的改革,35分就算过关这个问题。

我不是教育体制下的教育工作者,自然不确定原因,近来也没听到教育部长或者黄家和先生对这个措施有什么进一步的解说,但我猜教育部这个措施的实行很大可能性是对应这几年学生整体的表现而调整的。

国中最近的改革,35分就算过关这个问题。

这十多年来,马来西亚的教育改革中有很多摒弃死背读书模式而转到实行灵活评估学生的措施,好些独中也跟上教改的脚步尽力不那么看重学生分数,用不同的方式来评估学生,某些独中对学生升级的分数要求也降低了,有学生告诉我她同学数学成绩很低,有时候还拿个位数,但还是还是每年升班,这对数学不及格就没SPM文凭年代的我来说非常奇葩,但我想这绝对是好事,因为数学不好不代表其他科目也不好,每个学生擅长的科目不一样,亮点不在数学,也会在其他方面展现。

而国中35分及格这个措施,在家长群里引起很多焦虑的讨论,大部分家长对这样的改动是悲观的,觉得为什么教育部不去提升教学水平让学生更具竞争力,而是降低及格率呢?这样的话我们的学生学术素质是不是会越来越低呢?

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因为我不在决定这个措施者的位置上,看不到他的视野,但我想比起提升教学水平这个看起来很理所当然的建议,也许我们需要正视马来西亚虽然不大,但各地资源的不一致,各地人民的背景经济能力不一样,各地面对的挑战也相异的情况下,那条线要如何拉得直,是巨大的任务吧。

举个例子来说,在吉隆坡普遍在经济教育和家长教育程度比较高的情况下,砂拉越内陆地区的学生各方面条件自然比不上,如果我们把两地的学生放在一起比较,然后问砂拉越某内陆区的学生怎么不努力,就是一个不看全景只看成绩说话的例子。

这十多年来,马来西亚的教育改革中有很多摒弃死背读书模式而转到实行灵活评估学生的措施。(图片来源:网络)

贫富差距和资讯不对等的现况,让拿到政府奖学金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资源非常充沛的家庭,也可能让有资质的学生无法得到相应的资源,以发挥自己的天赋,这是一直以来的现象,B40的SPM考试全A生可进入大学大学预科班的特别入学标准看起来也是对应贫富差距。

最后想说的是,35分就及格,对那些考80分是最低标准的学生来说,完全没有影响,在前段奔跑的学子们不管几分及格都会在前段竞争,降低及格率对大部分的后段班学生,是鼓励性质,让他们可以更容易碰到基础线,然后从基础线继续往前进步,那也算是美事一桩,不是吗?

▌延伸阅读:许慧珊专栏《珊言良语》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9 / 5. 评分人数: 35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许慧珊

echokoh@hotmail.com

曾获星洲日报十大最受欢迎本地作家,文章常见于各报与杂志。著有《单身俱乐部》、《无聊才结婚》、《快乐女人》及《左雍右为》等。现致力推广社运、关怀特殊儿单位与亲子成长活动。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